秋收时节,海门创新组建的“支部+协会”农村专业协会,进入收获期。据最新统计,该市已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协会121个,覆盖全市238个行政村,600多名党员引领3000余名协会会员带动10多万农户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入会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支部+协会”正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德胜镇李彬村党支部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成立了药材、葡萄、螺蛳、纺织等四大产业协会,今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已超过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9000元,成为海门农村人均收入第一村。包场镇新南村党支部以投资1500万元、冷库容量1600吨的南通市志堂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同时组建3个果蔬专业协会,年销售农作物突破5000万元。常乐镇培育村、三阳镇普新村等支部结合项目农业建设,围绕订单产品和主导产业,定期从上海、南京等高等科研院所请来农业专家作讲座,解决村民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组织集中培训10余次,使参训会员每人掌握1至2门农业适用技术。麒麟镇锦程村、三厂镇刘洪村则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与江苏农科所、南京农业大学签订协议,定期开展产、学、研活动,带动了800多户农民家庭发展鲜切花、刀豆种植业,产业规模超过1500亩,年产值750万元,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海门镇沙东村成立无公害蔬菜协会,由支部负责解决土地调整和承包使用权的转让、水系整治、修建道路、产品商标注册等问题,协会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检测、价格信息和货物配送等,带动全镇形成25000多亩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入会会员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
“支部+协会”模式,加快了海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目前,海门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农田发展至50.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64%,其中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田块超过20%,设施农业面积达5.3万亩,形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带动农户41.41万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