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986年
1月1日国家专利局公布,青海省太阳研究所张源、罗赞继、凌凯达发明的“导电薄膜致热器皿”获实用新型专利。这是国家专利局公布的本省第一项专利。
2月1日经国家批准,我省格尔木市、共和县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
2月17日经国家批准,我省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山;黄河发源地——雅拉达泽山;横跨青海、新疆的新青峰;位于久治县境内的年保叶什则山,以及青藏公路沿线对外开放,允许外国团体登山、探险、旅游。
5月1日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青海钾肥厂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7月9日玉树县隆宝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月22日-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首次“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就全省“七五”期间“星火计划”轮廓设想及今明两年“星火计划”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安排。
8月20日-26日青海省1986年交易会暨横向联合恳谈会在西宁举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经委、机械工业部、化工部、纺织工业部等有关部委的39个代表团、组,1500余名代表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交易会成交总额2.5亿元,达成横向经济联合协议288项。
9月27日,省博物馆成立大会暨青海历史文物展览在西宁举行,这次历史文物展是我省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博物馆建馆后的首次展览。
10月15日龙羊峡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
12月6日全省第一个企业集团———江源机械企业集团在西宁正式成立。它是由青海第一机床厂等11个企业,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组建的。
12月31日青海工程机械厂提供给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一台QT-12OT履带式推土机登上南极大陆。
伟大的工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迫切需要钾肥。可哪里有钾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地质工作者几乎走遍了全国,也未找到理想的钾矿。后来,他们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发现有个总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巨大盐湖,各种盐类矿物总储量高达600亿吨,价值12万亿元,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中可用来生产钾肥的氯化钾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然而。这里海拔2670米,没有淡水、没有生命,广袤而干涸的盐湖里,连一根草都没有。日月轮回,察尔汗就这样默默地沉寂着,成为“第二个月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批走进盐湖的人开始筹建青海省察尔汗钾肥厂,沉寂的察尔汗从此结束了渺无人烟的历史。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开始了传奇般开拓盐湖的事业。1986年青海钾肥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氯化钾项目开工建设,1993年正式生产,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钾肥的新纪元。
但由于一期工程是面对农业的巨大需求实施的,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出的钾肥质量与进口钾肥差距较大,企业一直亏损。严酷的现实使企业认识到,钾肥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青海钾肥厂不断组织技术攻关。终于在1997年研究成功了钾肥生产的核心技术冷结晶生产工艺,并对年产20万吨氯化钾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不但产量提高了10万吨,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使我国的氯化钾加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时至今日,盐湖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加大科研投入,注重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建成了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青海盐湖100万吨钾肥项目,使我国大面积水采盐田光卤石采收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实现达产达标,圆了几代盐湖人生产百万吨钾肥的梦想。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首家大型钾肥工业基地,这意味着产自我省的钾肥将更多地、持续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各地,更加有力地改变我国钾肥短缺的局面,支援我国的农业生产;意味着我省的盐湖化工产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青海正在为中国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