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行业现状
目前我省纺织主导行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为:棉纺锭310万枚左右, 比2000年增加了近130万锭,居全国第8位。截止2007年底,棉织机2.3万台,化纤能力13.4万吨, 印染能力4亿米左右,缫丝能力13万绪。全社会纱产量由2000年27.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3.2万吨,一直保持在全国排名8位左右;布产量6.61亿米,居全国12位;丝5995吨,居全国8位。近年来发展快的是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翻了两番多,达到2亿件,由2000年的全国15位上升为2007年的12位。目前我省的纺织企业已经拥有5个中国名牌,14个安徽名牌。
据估算,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1050户,同比增长22%;职工22万人。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412亿元,同比增长27%;销售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15%; 出口交货值88亿元,同比增长18%;出口创汇18亿美元, 同比增长12%。全省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t3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2008年底,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纱42万吨, 同比下降4%;布5.2亿米, 同比下降14%; 化纤11万吨,同比下降5%。服装2.5亿件,同比增长30%。
二、行业优势
安徽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安徽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作为中西结合部的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物产条件和资源优势。棉花、桑蚕茧、黄红麻和苎麻是全国主产区之一,羽绒资源比较丰富,兔毛等特种动物纤维资源也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我省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并靠近珠三角,处于双向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优势地位,地缘优势明显。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 区位优先承接产业转移将给我省纺织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三是劳动力优势。近两年,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稀缺,成本增加,影响纺织发展。相比之下我省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统计表明,我省有充足的富余劳动力,职工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四是企业优势。华茂股份、皖维高新等企业综合优势突出。以全国纺织排头兵安徽华茂为代表的一批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安徽皖维高新公司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企业经营颇具特色。铜陵华源麻业公司是全国麻纺行业有影响的重点企业。桐城鸿润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羽绒床上用品生产和出口大户。滁州霞客色纺、芜湖永年针织和安徽京九丝绸公司是省内各自小行业的排头兵。淮北维科印染是我省印染行
业的骨干企业。
三、近三年改造重点
安徽省纺织工业近三年的目标是:到2011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长15%。纱产量达到53万吨,年均增长5%以上。服装产量5亿件,年均增长26%。规划投资项目356项,总投资246亿元。 。
四、主要任务
1、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技术结构调整。一是针对我省纺织行业的自身情况,有选择突破五大技术,突出抓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项目,带动纺织各专业的技术进步。二是重点加快棉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加大化纤使用比例;大力提升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拳头产品,带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是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解决质量稳定性差、自动化程度低、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的问题,推进印染行业的产业升级,
2、优化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扶优扶强,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初加工行业,做专做精体现特色的深加工行业,重点培育“华茂”、“鸿润”等品牌。棉纺织业:一是发挥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巩固提高棉纺织产业优势,扩大紧密纺比重,重点发展高档精梳纱线、色纺纱线、差别化纤维、高档纯棉及混纺面料,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二是加快设备更新,推广使用清梳联、高档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乌斯特2007公报5—25%水平。三是重点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退位,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骨干企业的优势地位。现有达不到合理规模的40多个棉纺企业要通过优胜劣汰或资产重组达到经济规模。 服装业:一是营造环境迎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快速提升服装业的总量。二是重点提升以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为主的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加快一批服装园区的建设。在构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上下功夫,使产业集群和园区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三是抓好自主品牌的提质增量创名牌。注重新品牌的培育、认证和整合。把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产品做出规模,创出名牌。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业:一是围绕特色产品做强做大企业,增强规模竞争力。针对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高技术含量多、品种丰富,应用领域广的特点,不断开发新品种,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复合化、功能化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形成我省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做好桐城鸿润、霞珍等家纺企业和安徽三维、铜陵麻业等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二是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内外产品的互动和优势互补,满足急剧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力争到2011年,我省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纺织品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资源合理配置和发展特色产品,促进区域结构调整。根据资源积聚的比较优势,培育和提升特色行业或特色产品的产业集群。适时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上下游产品的关联度,形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各环节均衡并进和有机结合、上中下游企业利益多赢的产业链。一是培育和提升五大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芜湖、铜陵、阜阳、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以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为主的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皖西南丝绸产业集群;阜阳、蚌埠中高档毛纺织品和特种动物纤维制品产业集群;淮南、铜陵汽车工业用装饰制品产业集群。 二是巩固壮大四大产品基地:铜陵麻纺织品基地;巢湖产业用化纤生产基地;桐城羽绒类家用纺织品基地。淮北、蚌埠和芜湖多功能织物后整理基地;三是适时延伸四大产业链条:鼓励棉纺织企业向棉花种植和加工延伸,形成棉纤维、纺纱、织布产业链; 以特色服装为龙头,逐步向上游不同的产业环节推进,争取与省内的梭织、针织面料、色织、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以及各类辅料等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以丝绸面料为龙头,适时向上游的丝、茧、蚕、桑和下游的服装和制品延伸;以羽绒制品为龙头,向羽绒加工、水禽养殖业延伸,使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水禽生产和羽绒加工及制成品产业链。四是鼓励和支持建立纺织产业园区:各地有核心纺织产业、有一定规模或区位优势的城市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和政策扶持建立具有特色的纺织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进一步壮大提升岳西县的安徽首家“中国手工家纺名城”的规模和水平。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区域纺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