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贵州纺织工业经历了几乎从无到有再到门类比较齐全。
到2000年,贵州纺织工业中,毛纺、麻纺、丝织、针织、复制行业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棉纺织行业经过“压锭、政策性破产重组”后处于较好的运转状态。
2001年止,贵州棉纺锭215160锭、气流纺4400头;有梭织机3040台、无梭织机261台,无梭织机10%;印染能力6200万米。2001年我省棉纱产量为18208.48吨,棉布产量为6582.24万米。
加入wT0后,随着全国纺织形势的逐步好转,力口上贵州纺织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力口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贵州纺织形势有所好转。贵阳弘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贵阳麦科特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毕节东海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国企改制后的企业的运行状况较好。蜡染行业运行也比较正常。
然而,近两年来纺织行业产业提升必然经历的阵痛和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叠加使行业面临的困难日趋严重。到了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纺织行业遭遇更大困难。
2007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使纺织企业形势更加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贵州目前棉纺锭已不足一百万锭。
今年2月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会议认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为此,贵州纺织工业正在准备进行恢复性的发展。
贵州的纺织产品主要供应重庆和广东市场,用作出口和内销产品的半制品,部份直接出口。黔渝高速、贵新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贵州到周边地区的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汽运10个小时可到达广西出海口,24小时可到达广东出海口。 即将建设的贵广铁路和贵广高速将贵州的交通如虎添翼,使贵州纺织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困难得以解决。
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和毕节东海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计划已开始进行。
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通过异地搬迁同时实施技改扩能建设,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全部采用成套全新的国产先进设备配置,部分采用进口先进关键设备配备,最终达到10万锭纺纱能力,3万锭纺线能力。 中国纺织总会领导来贵州对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视查时多次指出,应充分利用所处地域优势和交通改善的优势,将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为贵州的龙头纺织企业和黔北地区的纺织基地。
毕节东海着手改造利用现存的环锭纺31920锭、线锭13500锭的纺纱生产能力,新增国内先进的环锭精纺机141台(62100锭),配套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设备,其中:精梳设备2套, 自动络筒机5台和倍捻机56台(8960锭)等,其余配套新增国产先进的工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