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开始纺粘设备的开发和制造,到目前首条3.2米幅宽SMMS生产线的装配完成,浙江温州市瓯海轻工机械二厂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撑下不断开展产品创新,并实现了非织造布设备一项项技术突破。
该公司总经理陈立东认为,纺机企业的产品质量高低表现为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方便性、安全性和设备外观。对以上性能的提高既意味着产品质量的提高。更广义的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
然而,瓯海轻工机械在纺粘设备的研发生产过程中意识到,产品质量的提升大多伴随着产品成本的增加。而产品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当市场竞争激烈使,企业不得不承受这种利润下降,但利润的下降可能导致企业后续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的不足,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持续的提升,在动态的市场中不进则退,不能持续改进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相对质量实际呈“下降”状态。
“这是每个企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企业必须作好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协调,正确对待质量与成本的关系。质量提升时可以做到工厂的综合成本仅略有提高甚至不提高。对市场需求有价值的质量提升所投入的成本,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收回。”陈立东说。
通过摸索,瓯海轻工机械二厂四项措施实现了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协调。首先,该公司明确了市场对企业生产的纺粘设备质量的关键点或市场对该类设备的最迫切需求点,一步步改进产品,提升质量,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市场较前端;同时将设备的销售周期延长,销售总额加大,摊薄投入成本。
其次,细分市场,定位投入,高质高价。陈立东认为,机械设备是生产工具,客户购买的目的是通过他获得利润,用较高的成本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给适当的客户,当客户可以通过它获得较高的收益时设备厂当然应该适当提价,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协调产品质量提升和成本提高的方式之一。
第三,对多机台、多部件组成的生产线或生产设备,部件越多、控制越多,设备的可靠性越低。因此瓯海轻工机械厂要求设计人员熟悉用户产品的生产工艺、工艺关键点,熟悉本厂产品的每一部分,并能分析设备各部件的实际作用。对关键部件、构件的改进,可以提升产品性能,同时可能伴随成本的增加。而减少无用部件,设备整体的可靠性将得以提高,但同时伴随着成本的减少。
第四,规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保证自原料采购至用户接受全过程均处于质量监控之下。这提升了瓯海轻工机械出厂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降低了企业售后服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