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就像镶嵌在青海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在西宁青海嘉年绒业公司里,被称为“软黄金”的山羊绒,也同样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订单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就在记者采访青海嘉年绒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永忠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王永忠就连续接了3个电话,口头商定了3笔羊绒供销业务,共计35吨。喜出望外的王永忠不无自豪地说:“是青岛纺机的宽幅联合分梳技术,确立了我们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与工艺领先地位,也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优良的技术装备基础,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宽 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
由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条1.5米幅宽羊绒联合分梳机生产线,于2009年初在青海嘉年绒业有限公司顺利投产。通过半年多的连续使用,青海嘉年绒业对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的1.5米幅宽羊绒联合分梳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必将为国内羊绒产业上产量、上质量、上规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纺山羊绒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羊绒纤维的损伤,梳理设备在低速状态下将“轻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但这同时也限制了梳理设备的产能,成为制约羊绒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不断提升梳理设备的产能,成为羊绒生产企业和梳理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青岛纺机在长期致力于棉纺梳理设备、清梳联、自动络筒机等传统优势产品创新的同时,努力实现向毛纺设备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品的延伸和突破。2008年底,青岛纺机申报的羊绒、羊毛联合分梳及半精纺生产线关键设备项目被列入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项目。青岛纺机抓住了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羊绒梳理设备的构想,以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羊绒产业的不断升级。1.5米幅宽羊绒联合分梳机的开发研制应运而生。
加宽 不仅仅是尺寸的放大
据王永忠介绍,青岛纺机的宽幅联合分梳技术并不是幅宽从1米到1.5米简单的尺寸放大,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对羊绒产业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并由此带动传统羊绒分梳技术质的飞跃。宽幅联合分梳技术,颠覆了羊绒生产企业设备选择的传统观念,为羊绒生产企业向高端发展拓展了全新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羊绒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从技术指标上就可以看出,该设备产量从每小时2.5公斤提高到6公斤,纤维提取率从93%提高到96%以上;与此同时用电量降低了40%,纤维损伤率从15%降到11%,含粗绒率从0.25%下降到0.15%,可节约用工50%。
良好的使用效果得益于全新的设计思维,在机械方面,对于关键的锡林、道夫筒体采用特殊材料,运用独有工艺由特殊设备加工而成,有效提高了设备整体刚性和稳定性。在智能化控制方面,对于多处重要工艺参数均设计为变频调速,并且具备了全系统的远程诊断功能。在生产工艺方面,确定了全新的工艺原则,最大限度地确保降低纤维损伤率,提高有效纤维提取率,同时改善车间生产环境。在节能降耗方面,锡林、道夫统一由主电机传动,且主电机功率不变,梳理机减少一个道夫电机,因此对于整个联合分梳机而言,总装机功率减少,台时产量增加,对节能降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王永忠董事长又开始安排生产和发货了。在谈到今后企业发展规划时,王永忠认为,经济危机不仅有“危”,更有“机”,关键是如何把握住“机”。 青海嘉年绒业公司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从青岛纺机购买了15台1.5米幅宽联合分梳设备,将青岛纺机在国内外梳理设备领域全新的分梳设计理念和特有的工艺制造水平,与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及政策支持相结合,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了新的发展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