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教育部批准,武汉科技学院正式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成为当下中国唯一以纺织命名、并以纺织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大学。在刚刚结束的2009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及论坛会议上,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年度创新人物”,本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尚钢。
记者:尚书记,首先就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向您表示祝贺,并祝贺您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称号。我们想知道,学校的更名和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有什么联系?
尚钢:高校的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这是教育界的共识,高等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也必须找准位置。我们学校前身是武汉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在纺织科学研究方面有历史传统和丰富经验。近年来,学校高举“办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加强发展了以纺织特色为核心的六大学科群建设,形成了纺织发展战略、新型纺织材料、纺织电子机械、纺织印染化工、纺织清洁生产、纺织数字化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
国家在行业振兴规划中把纺织工业定为“重要的民生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正处于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产业,一所高校如果能够作出重要贡献和重大支撑,那一定值得骄傲。
学校的名称只是一个符号,在武汉纺织大学的体系内,各学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学校未来发展的压力不是来自纺织,而是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坚持纺织特色,绝不会限制学校在任何学科、任何专业、任何领域的发展,我希望武汉纺织大学理工、人文、经济三大类学科都能得到快速发展,都能涌现更多的成果,都能产生高水平人才。
记者:在论坛上您介绍了武汉纺织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工作思路,请您再重点介绍一下。另外,学校在近两年连续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请您谈一下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体会?
尚钢:武汉纺织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工作思路是: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
连续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说明学校在学科建设和构建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的思路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副校长、41岁的徐卫林教授发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破解了制约世界纺纱技术的难题,从而使我国纺纱技术站在了国际最前沿,这项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盛赞为“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突破”。
武汉纺织大学将继续为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好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良好的机制,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记者:您这次荣获“2009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称号,您怎样理解教学创新和行业创新的结合?
尚钢:武汉纺织大学提倡发展纺织特色,是因为现代纺织已经进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纺织品不仅仅是人类所必需的御寒保暖的生活用品,而是在航天、航空、农业、工业、建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国防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产品。
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吸收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等许多新科技成果,可以说,现在和未来的纺织工业绝对不是人们传统概念中的纺纱织布,而是包含着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生命科学等当代最尖端最前沿学科研究成果的新兴产业。
武汉纺织大学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创新,将紧紧围绕着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实施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条路径。
横向发展,主要是指将现代纺织学科与理工学科、文史学科结合,形成学科和研究的交叉。理工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高精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等领域,文史专业包括人文、历史、美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
纵向发展,就是将纺织学科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是纤维材料形成之前的研究领域拓展,主要是通过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高分子新材料等专业,将纺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在源头上进行创新。
武汉纺织大学就是要围绕这一理念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成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