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
3月,中美就汇率问题几度隔空交火。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正在进行,或将愈演愈烈。
在美国等利益集团的重压之下,人民币汇率走势究竟如何?这成了国内众多出口型企业老板们的一桩心事。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的产业结构亦或随着中美汇率战争的爆发,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于出口型工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大大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一些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将面临倒闭。”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栾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
阴云密布
3月26日,记者致电广州一家服装生产厂商的李老板,正在车间巡查的李老板告诉记者:“我现在忙得焦头烂额,员工刚刚招齐,又要应对人民币升值,现在非常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升值幅度会有多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收益。”李老板从事服装生产和出口行业多年,产品主要面对欧美市场。
业内专家指出,人民币升值对某一行业的总体益处取决于两个因素:出口依存度(出口在总产出中的占比)和国内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
对机电、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玩具等出口主导型企业来说,与出口市场密切相关的人民币汇率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一把看不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高悬在中国广大劳动密集型中小出口企业头上,一旦出口市场遭遇变故,将对它们造成直接且致命的打击。
人民币升值将制约企业的出口增长,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应收外汇的结汇损失。
业界大部分专家预测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在3%~5%之间,这对大多数出口主导型企业来说,已是其可承受范围的上限。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得到的部分调研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劳动密集型机电企业出口带来巨大冲击。机电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机电行业出口占全国出口份额近6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只有2%~3%,如果汇率升值2%,企业就面临零利润局面,再升值,企业就会亏损。
同样,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人民币升值的敏感性异常强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目前整个纺织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在3%~4%左右,不会超过5%。在利润率已经逼近盈亏平衡点之际,如果人民币升值重新启动,大多数企业都将“无利可图”。
据几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口商会粗略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而当前这些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3%~5%。
总而言之,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在出口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收汇的人民币减少,而采购成本和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几乎没有变化,其结果是利润空间遭到压缩,甚至亏损。
早在2月25日,有媒体报道称,商务部正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以期理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行业将造成何种影响,但是商务部有关人士否认了压力测试一事。消息人士透露,这一摸底调研近期已经启动。
“对于那些以低价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企业,出口利润本来就十分微薄,再消化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损失,更使企业感到前途艰险,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曾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企业自救
面对人民币将重回升值通道的预期,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企业主要有三种方式规避汇率风险: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金融衍生工具。
“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是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只是权宜之计。”曾建平表示,“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曲线的底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与国外厂商相比,议价能力很低,提价可能性几乎为零。”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服装出口行业,95%以上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竞争力低。此外,一些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的行业议价能力也非常低,家电行业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据统计,全世界80%的空调产能、90%以上的激光视盘机产能和40%以上的冰箱、洗衣机产能都在中国。
曾建平表示,像生产空调、冰箱等产品的企业,由于在国内已经有完善的产业链,劳动效率较其他行业高,很难将多余的产能转移到国外来规避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企业从自身出发,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
针对上一轮升值周期中企业意愿的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59.9%的企业选择改进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来维持出口利润。这也说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升值压力下,愿意采取积极的、根本性的方法来增强长远的竞争力。
许多企业选择在企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比如通过取消一些国际市场的代理商环节来压缩成本。除此以外,将生产链条向中西部以及国外转移,也成为企业为降低成本而纷纷采取的措施之一。
高勇表示,中国纺织企业除了行业和企业自身调整外,已经在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建厂生产,将一部分资本转移出去,来消耗因人民币升值所损失的成本。
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金融衍生工具,也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运用较多的方式。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快,企业运用避险工具锁定人民币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例如通过出口预收货款、出口押汇、远期结汇、外汇理财等方式来避险。
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企业占比率很低。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约为9.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这与我国目前的金融避险产品较少,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网点少、覆盖率低、市场整体承保能力低且费用较高等问题有关。
据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中心理财师王先生介绍,银行可提供两种汇率避险工具,一是中远期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按照约定的币种、金额、价格,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二是外币兑人民币的掉期业务。两种业务都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理财师建议,应该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特别是出口企业,培养并提高其综合理财意识,在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财富。
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谈到人民币升值,国人似乎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是否应该升值、何时升值上,而忽略中国工业正在进行的产业优化改革和调整发展战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曲线的底部,生产性服务相对落后。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跨国公司主要业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
据统计,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有2.2%。王忠禹提出,中国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未来,中国工业遭遇国外的围堵将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增强自主能力。曾建平认为,危机时期,中国工业需要品牌、创新、渠道三驾马车来增强对外免疫力。
我国产业结构侧重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产业附加值不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工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从自身挖掘,努力创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
“根本的解决之道仍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以消化汇率变化增加的成本。”高勇认为,品牌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降低企业对国外品牌依赖程度,增强对外贸易的话语权。
“企业从提高产品的品质入手,对产品的款式、功能和外观等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还和国外知名品牌合作,提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以此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此外,中国纺织工业在三年前已经开始了品牌发展,现在已经初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