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30多年来形成了一批相对于全国具有先发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对纺织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至今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相对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广东总是较早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2010年3月15日至21日,笔者参加了由陈树津副会长和张延恺副会长带队的纺织工业协会调研组,赴广东省中山、东莞、广州、佛山等地调研,与17家产业集群和部分企业代表座谈,实地考察了小榄、越秀、祖庙、西樵、大朗、开平、均安、新塘的14家企业和专业市场,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实地了解2009年广东纺织产业集群的经济运行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企业和当地政府为产业转型和升级采取的措施,明确行业今年的工作方向和发展措施,研究向国务院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以保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为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理清思路。
2009年保持企稳回升的态势
据调研的十几个集群提供的材料,2009年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增长,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小榄镇产值增长3.7%,利润增长3.8%;盐步产量增长10.3%,销售收入增长15%,利润增长14.8%;西樵产量增长0.9%,销售收入增长9.8%,利润增长4.5%;各棉纺织集群企业销售收入合计增长9%,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提高幅度较大,达到10.4%,而规模以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则呈下降趋势。
相对而言,各地出口负增长居多。除大朗、小榄、园洲、流沙等保持增长外,其他集群都是基本持平和下降。某出口型集群7%的服装企业2009年无出口记录。
这一企稳回升的态势,与2009年整个行业的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纺织产业集群为整个行业的经济形势好转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春节后开工情况良好
被调查地区的大部分纺织企业在春节长假结束后都陆续开工,开工较晚的企业至多推迟一个星期,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如虎门、新会企业“十五”后全部开工;小榄开工率为90%以上,一些企业开始增加分厂,添置设备;西樵开工率93%;张槎、盐步、沙溪开工率80%以上;平均水平在85%左右。
订单基本饱满,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升,如大朗订单增幅为20%,企业都在挑单。许多集群企业上半年的订单已经落实,虎门有的企业订单已经到9、10月份。由于服装企业今年订单增长快,广东市场上缝纫设备出现了断货现象。部分T恤衫企业因正逢生产旺季,春节都没有放假。
广东服装协会对于前两个月出口订单恢复性增长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1)部分企业停产,国际订单向更有竞争力的地区、企业转移和集中;
(2)相当部分的消费需求由中高档转向中低档;
(3)欧美供应商在圣诞节后的这一阶段补充库存。
但是下半年的情况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企业表示并不乐观。
内销市场形势看好
从调研的服装专业市场看,春节后广东服装市场不淡反旺,一些外销转内销商品很受欢迎。虎门服装市场摊位价格上涨,初六开门营业,两天就将节前存货卖完;广州白马市场摊位租赁情况从去年下半年明显好转,现已达到100%;广州红棉市场去年10月开办夜市,节后人气十分旺盛。这是很乐观的信号,进一步印证了内需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支撑的判断。
共性问题是“招工难”、“盈利难”和“融资难”
1、“招工难”问题突出
“招工难”问题一直困扰广东纺织服装企业,今年情况更加严重,而服装企业比纺织企业反映强烈。尽管大部分企业老职工返回率达到80%~90%,但是估算仍有30%~40%的用工缺口。如祖庙的某童装公司的用工缺口达50%;另一家公司春节后初八上班,往年工人大部分返回,但今年没有一个工人返回。全街道大部分企业一些订单不敢承接,有公司负责人说:“办厂十几年,今年招工最难。”其中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技术工种,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如惠州市园洲镇出现了由熟练工人自发组成的“游击队”,专门为临时接到订单赶工交货的厂家提供“突击服务”。
招工难有以下原因:
(1)今年经济好转,企业订单增加造成市场需求增大;
(2)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善,当地工业发展,以及灾后重建等因素,造成广东周边四川、湖南等地使得外出务工人员较往年减少;
(3)新生代民工对择业要求更高,部分处于观望状态,部分转向更有吸引力的服务业等行业;
(4)各个地区间之间对劳动力争夺激烈,长三角地区服装企业也来招工;
(5)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确实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
但是在虎门等地,一些大企业反映近期招工形势平稳,本地工人相对稳定。而一些媒体的宣传起到了负面作用。
2、要素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去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为职工普涨工资,工资水平上涨在10%~20%。小榄普工平均工资由去年的1300~1500元上升到1500~1800元。
棉花价格自2009年初开始一路飙升,涨至调研时的15900元/吨,棉纱价格也随之呈现上扬趋势,然而面料价格基本维持不变,使得企业面对新的订单更为谨慎,只能利用库存棉纱以满足已签订单;张槎镇厂房租金涨到每平米18元;开平工业用水每吨涨价9分,电每度涨价2.2分,煤每吨涨价70元。而终端产品的价格却难以上调,并存在很大降价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3、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尽管《振兴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多项支持纺织企业融资的政策,广东企业的融资情况也在部分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些集群反映金融机构贷款较以前有所宽松,放贷审批速度加快了,但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又有紧缩迹象。
普遍情况是,广东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仍然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大中型企业还可以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厂房多为租用,设备、货物等都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很难从银行贷款,流动资金十分紧张,造成企业之间压款严重。一些小额贷款利息高于银行正常贷款。
转型升级的问题日趋迫切
相对前两次调研,本次调研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反映出广东产业集群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怎样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
比如,大多数集群重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进口设备增长很快。西樵、澄海反映去年进口设备增值税先征后抵增加了企业资金占用;
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产业集群影响力日益增大,各地对区域品牌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张槎、新塘、大朗反映集群的区域品牌遭遇商标抢注,正在积极进行交涉,并呼吁加强区域品牌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祖庙反映:佛山市推进城市化建设,土地升值很快。童装产业所在的禅城区地处中心区,规划定位是大商贸,要求童装企业向三水等地转移。而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和困难。广州越秀区的服装专业市场也面临批发和物流向郊区搬迁的问题。这说明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移压力,转型升级越来越迫切。
积极采取措施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广东产业集群都明确提出,积极抓住经济进一步回暖的有利时机,统一发展思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推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1、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西樵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去年进口1000多台比加诺剑杆织机;大朗毛织企业近年购置了大批新型电脑编织机,去年增加1000台,现已超过6000台。据称一台可以顶25个劳动力;开平市纺织企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织机无梭化率达到100%。
2、加强研发能力,开展技术创新
新会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改善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针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新会美达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研究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七个高水平实验室,多项新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新会彩艳公司成功研制出芳纶生产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资金支持。
潮州充分发挥名瑞集团建立的“广东省工艺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作用,集中力量研究服装设计、服装面料、服装生产工艺技术,提高龙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从而带动了全市服装行业的技术创新。
3、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议价能力,可以有效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使许多集群和企业已经意识到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品牌培育和推广。
潮州婚纱晚礼服企业品牌战略成效明显。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