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烟草博物馆市北区四大博物馆近日签订了博物馆旅游合作意向书,以助推特色市北旅游经济发展。圈点在“旅游新品牌”上的这一笔,同时也凝聚了众博物馆足以携手的共同母体资源——工业遗产价值的最大释放。因为除了葡萄酒博物馆,其他三者均是由工业遗产资源辟建而来的专题博物馆。当然,在青岛以工业遗产为根基的新城市地标远不仅如此。市南区的创意100产业园、四方区的联城“红锦坊”产业园等,这些由工业老厂房等遗产资源筹建的产业园区,正酝酿着由不同园区品牌定位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势。
当四年前的“工业遗产”被国家正式列入国家文物保护的范畴时,我市从工业遗产角度进行保护乃至开发利用的,也仅有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一处。四年后的今日,当我们再次探寻“工业遗产”,却发现青岛刺绣厂已建成创意100产业园,悠久的酿造工艺流程构建起了即墨老酒博物馆,国棉二厂老厂区正在改造为纺织遗址公园……我市的工业遗产不仅已纳入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效保护机制,并且通过辟建专题博物馆、转型创意产业园、兴建工业遗址公园等多种方式,使工业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创造出了一种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改造新模式——“青岛模式”。这不但成为了企业或区域经济升级换代的核心生产力,形成了内涵丰富、独特风格的旅游新亮点,而且在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下重新辉映出灼目的工业文明之光,在传承城市文脉的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远在我们视线之外,还有更多的工业遗产未得到合理地保护、开发或利用。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亟需加快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制定出详细的标准和方案,构建更加适合青岛工业遗产的开发保护体系。
多元渠道寻护工业遗产
助推工业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升级
据文史专家王铎介绍,青岛的啤酒制造、烟草制造、港口业以及纺织抽纱、火柴工业、印染工业、机车制造工业都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工业文明的发展给我市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建于1900年的四方机车厂,是中国机车制造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被称为我国机车工业的摇篮;建于1935年的国棉八厂,前身为日商创建的同兴纱厂,产品曾远销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建于1919年的青岛卷烟厂是山东省第一家机器卷烟厂……这些都是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佐证。诸多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品牌共同构成了青岛的工业遗产,这在国内城市当中也是少见的。
在去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上,青岛作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城市进行了汇报发言。其中,将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文物保护建筑规划辟建为各类特色(专题)博物馆,已成为我市保护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青岛啤酒博物馆更被国家文物局称为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范”。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烟草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这种“工业遗产加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市博物馆“10+1”发展模式之一。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我市计划按照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将多处具有青岛特色的工业遗产辟建成博物馆,如盐业博物馆、烟草博物馆、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青岛机车博物馆、矿泉水博物馆等。
将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辟建成集中展示青岛啤酒百年历史和啤酒生产流程的博物馆,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形成独特的“青啤模式”。而其他如烟草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也均开馆纳客,这三大博物馆加之同处于市北区的青岛葡萄酒博物馆,计划在旅游宣传、联合推介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打造博物馆旅游新品牌,创新整合工业遗产资源,而这首个工业旅游圈已被我市30余家知名旅行社纳入重点旅游推荐线路。
此外,在原青岛刺绣厂改建而成的“创意100产业园”的引领下,一大批原老厂房开始改建为创意产业园区,如四方区原国棉一厂旧址转型成“联城‘红锦坊’”,集展览、创意于一体;原青岛元通电子厂、青岛显像管厂老厂区改造成2.5产业园区。同时,四方区作为青岛老工业企业聚集区以及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目前正在兴建纺织遗址公园、四方机车景观公园、红锦坊旅游购物商街等。辟建专题博物馆、转型创意产业园、兴建工业遗址公园等保护利用模式,大力助推了工业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
初显“青岛模式”双赢效应
工业遗产旅游迎来绝佳发展时机
近年来,青岛把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工业遗产深入挖掘每一个品牌、企业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推动了青岛的整体旧城改造。社会力量投入工业遗产的保护缓解了政府旧城改造在资金投入上的不足,有效保护利用了工业资源,使工业遗产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独特风格的旅游新亮点。专家称,青岛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创造出了一种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改造新模式。
据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工业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产品,但我市工业旅游的资源和可供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不仅包括一些工厂和品牌,还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比如铁路、发电厂、水厂。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较成功的探索,基本上有创意产业园区、工业旅游、遗址博物馆等形式。专家认为,把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不但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老城区加快寻找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再造出路之一,工业遗产旅游将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为了加快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我市注重运用法制手段依法保护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我市去年修编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青岛市工业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并列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史专家鲁海认为,这些规划不但弥补了我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制度上的空白,而且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保护工作决非文物部门一家力所能及的,由于众多的老企业在隶属关系上的复杂性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同特点,界定工业遗产就成为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命题。记者日前获悉,市文物局结合青岛实际,组织文博、社科、文史等方面的专家编写了《青岛市工业遗产认定标准与程序(试行)》,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在为工业遗产普查认定提供依据的同时,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
工业遗产资源“家底”显影
《青岛市工业遗产图录》将“出炉”
相对于我市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青岛目前的保护已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但是,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普查工作任重而道远。”文史专家鲁海表示,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市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才能够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市文物局正着手编纂《青岛市工业遗产图录》。据悉,该图录将图文并茂地反映青岛市工业遗产现状,清晰地映射出了我市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脉络,同时对全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规划意见。此后,相关部门还将适时分批公布全市工业遗产名录,建立工业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此,市委党校程国有教授建议,要通过进一步的普查,对遗产的分布、年代、用途进行细致的摸底,同时广泛征集民间的青岛市工业遗产的一些历史资料信息来丰富青岛的工业遗产。对有价值的要进行保护,在保护基础上要开发利用,从旅游价值、城市文化价值、现代企业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充分挖掘并利用起来。
创新工业遗产保护路径
构建青岛特色的开发保护体系
工业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保护工业遗产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鲁海建议,我市可以从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宣传机制入手,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以便形成合力。另外程国有教授提出建立青岛市工业遗产的传播机制,正如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大染坊》才认识了解了青岛的纺织工业,通过现代文化传播工具强化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将工业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扬光大。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已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旅游业态开发,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工业遗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对于传承城市工业文明、强化塑造品牌城市形象、打造滨海文化名城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文史专家王铎认为,我市在对众多工业遗产资源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将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提高社会力量投资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工业遗产的保护意义不仅是保留城市文化的脉搏,而且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如市北区充分发掘历史街区的工业遗产价值,打造了颇具特色青岛婚纱街、青岛天幕城、德国风情街等18条特色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