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棉纺织、汽车、钢铁、化肥、造纸、肉制品加工、重型矿山等7个行业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工作,首先进行的是发展水平评估。在经过为期半年的调查分析后,近日,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出炉,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正逐步深入,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攻克。
棉纺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当前,我国的信息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两化融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棉纺织行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纺织行业有众多子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为什么会是棉纺织行业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负责人介绍说,棉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是我国出口创汇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纺织行业中工业管理基础最好的子行业。因此,选择棉纺织行业作为纺织行业首个进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子行业,既能反映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在纺织行业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又能保障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棉纺行业龙头带动作用,促使它成为纺织行业首个试水两化融合工作的“先行者”。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认为,棉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以两化融合带动棉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棉纺织生产全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生产营销方式发生变化,转变粗放的积极发展方式,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可以令棉纺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和产品的趋同性得到改善,从而建立棉纺织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两化融合需要攻克薄弱环节
“从本次评估来看,行业内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应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同程度地覆盖了生产计划管理、调度管理、质量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车间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但应用广度差异较大。”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组有关人士表示。
调查显示,在参与评估的企业中共有20家企业在生产、进销存等主要业务管理环节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另外,还有11家企业在生产、进销存等业务方面的信息化覆盖率低于20%。也就是说,参与调查的企业大约有1/3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的管理信息化,但还有1/5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计算机辅助配棉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空间,它对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本次调查显示,在参与评估的企业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配棉的企业只有不到1/2。
在线监控应用覆盖率尚待逐步提高。生产监控是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应用的薄弱环节之一,从单机在线检测到形成生产监控网络,都处于较低的应用水平。
评估组认为,目前企业生产监控水平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困于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拥有率水平偏低,因此,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数字化技术装备,加速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纺织业电子商务应用基础较差
本次评估发现,棉纺织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基础较差,参与评估的企业中,只有14.5%的企业网上采购率大于20%,7.3%的企业网上采购率超过了40%。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销售率的比例更低,只有7.3%的企业网上销售率达到20%以上。
“在如何提高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方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电子采购平台建设值得借鉴。”据评估组有关人士介绍,这家公司的电子采购平台整个上游供应商超过3000家,网上采购率达到71.5%,年均网上采购额超过5亿元。这种通过大型企业带动,整合上游中小企业资源,提升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模式值得借鉴,特别是对于为数众多的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为生产组织模式的纺织产业集群地也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化应用基础的企业,注重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进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提高综合集成应用广度和深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009年,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看到,有不少企业,其中也有优秀的纺织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进程,转变方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