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国产纺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实现了一些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产纺机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与进口纺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纺织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纺机?国产纺机与进口纺机有哪些差距?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有哪些改进意见和建议?近日,记者走访了河南几家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纺织企业,请纺机用户企业谈谈他们的体会。
效率明显低于进口设备。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刘庆同以该公司使用的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进行对比,指出国产设备在生产效率上与进口设备还有很大差距。许昌裕丰现在使用的梳棉机是英国克罗斯罗尔Crosroc型清梳联设备,共3套6线48台。这种设备的特点是:效率高、故障低、用工少,产量可达46公斤/台时,比国产同类设备40公斤/台时的平均效率高15%,而且成纱质量达到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使用该设备,每天三班生产只需6人,比国产设备节省用工1/3。自动络筒机选用的是意大利Savi0型自动络筒机。该机技术含量高,结头、换纱均是全自动操作,每锭都可以显示在线条干、纱疵、毛羽等质量情况,速度可达1500米/分,比国产同类设备600米/分高1.5倍,而且纱的成型好,结头质量稳定,一致性强,有利于下道工序的高速生产。一台自动络筒机只需1人/班,而国产络筒机却要6人/班。因此,他认为国产设备在纺纱质量、设备性能、用时用工等方面与进口自动络筒机没有可比性。
昌泰纺织集团总工程师吴祥敏提供了几组数据,印证了国产设备效率低的观点。他说,进口梳棉机的产量可达180公斤/小时,而国产梳棉机只能达到80公斤/小时;国产气流纺一般只能纺16支和21支纱,而进口气流纺能纺到40支纱;瑞士立达清梳联的锡林幅宽可加大到1.5米,比国产设备宽0.5米。
通用性强,针对性差。安阳昌泰纺织集团总工程师吴祥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国产粗纱机、细纱机的制造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虽然国产纺机的通用性较强,但是针对性却很差,其功能不能适应特种产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在线检测方面的功能与进口设备的差距较大,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高档产品的需要。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来党则指出,国产纺机机电一体化水平差才是最明显的差距。他说,国内纺机企业近几年在数控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化、流程再造、通信等方面进步较快,与国外设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等纺机制造发达国家均采用专用技术,而国内纺机企业采用的控制系统大多还停留在通用化技术。
呼唤国产纺机可靠性。国产纺机如何寻求更大的突破呢?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来党分析认为,研发投入不足是国产纺机与国外纺机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产品研发,而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大中型企业为0.71%,纺织业只有0.3%。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另外,国产纺机制造水平差,在可靠性、稳定性方面不如进口纺机。这也是纺织企业使用的某些设备,如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仍在大量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吕来党说,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是贯穿于纺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和装配过程。纺织企业呼唤稳定、可靠的国产优质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