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显而易见,变更的不只是名称
2009年隆冬,北京刚飘过一场雪。苏州市纤维检验所所长王振祥、副所长杭志伟和薛正元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的办公室里立等一份文件,虽然充满期待,但那已不是焦急和忐忑,因为他们心里的那块石头已经落了地。
这份文件就是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将“国家丝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名为“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批文。三位所领导借来京办事之机,得知此件已在打印中,决定要亲手带回去。
12月8日,他们带上文件,火急火燎地从寒冷的北京赶回苏州,一路兴奋,一路谋划,一路憧憬。他们的心里是暖的,因为国家级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苏州已不是梦想……
“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乡,是苏州20年前的历史记忆,如今它已不能涵盖苏州丰富的内涵。苏州的纺织产业以悠远的历史底蕴铸就了苏州独特的城市名片,这个与苏州古城历史相生相伴的传统特色产业,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经过长期发展,苏州的纺织产业已逐步形成现今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为主,以纺机、纺织技术服务等衍生行业为辅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在苏州市纤维检验所领导的思维里,很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纺织或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因为服装产业的枝繁叶茂决定了它的必然与必要。
陆卫平,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分管纤检工作。就在本文发稿的前几天记者见到他。“市领导对各部门工作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你的成绩目前在全国排第几,一年或两年后能进步到第几。按照这一要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有自己的标杆,其中纤检工作就要借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陆卫平表达的是质检人的决心,也是信心。
更名前,国家丝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1989年被批准建立,2004年5月,由隶属苏州市丝绸集团公司转入质监系统,与苏州市纤检所整合。整合五年多来,中心主动适应苏州丝绸、服装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要求,积极向服装领域拓展,检测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检测项目和范围得到了全面扩展。更名后,要在常熟工作站的基础上在常熟市产业园区建设新实验室,两年内通过A级国家质检中心验收。
2010年5月19日,第一份签署和盖着“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印鉴的检验报告,带着苏州纤检人的欣喜和希望飞出了实验室……
技术篇:能力是质量技术监督的名片
苏州市吴中区文曲路69号,一座5000多平米的实验室和办公大楼伫立于此。随着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苏州纤检所的客服大厅,业务员便开始接待一位位来自企业或机构的客户。有时,着急的客户会早于上班时间在门口等候。
“我们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半至下午4点半。近几年来,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业务量出现了倍增。”工作人员一边查看手中的样品,一边解释。
某服装企业的送样人员来到客服大厅,手中拿着送检样品,显得很着急。“我们厂准备进一批面料,时间很紧,你们能否在3天内出报告啊?”接待人员看着要检测的项目,十分肯定地回答“没有问题”。
检验有着十分严格的流程,如果我们跟随这一面料样品去做一次旅行的话,通常的路径是:从客户委托开始,经过合同评审、送样抽样、样品管理、检测准备、检测及记录、计算及结果、报告编制、报告校核、报告审批及报告发送。
表面看起来,业务范围和检测能力似乎也平常,但分管业务的副所长杭志伟却不这么看:“从仪器设备和检测能力来说,即便与一流检测机构相比我们也不落后,但更重要的是任何检测都是人在操作,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人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苏州市纤检所现有职工77名,其中专业人员65名,大专以上学历58名,硕士研究生4名;4名同志分别被聘为全国纺织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丝绸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服装标准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标委委员、全国家纺标准委员会委员;1名同志被授予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如何提高人的能力?有两个办法十分见效。一是抓比对;二是抓培训。”杭志伟副所长颇显自信。
比对,是纤维检测的一个术语,是不同操作人员对于相同样品之间检测结果的比较对照。业务能力越强,比对的一致性就越好。苏州纤检所除本部外,还有常熟工作站、张家港工作站和吴江工作站。比对一般每季度组织一次,项目由总工程师办公室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来确定,参与的主体是总部和三个工作站的检验人员,一般还要选择一家外部纤维检测机构来参与,以便做到知己知彼。
“参加比对很有压力,最怕的就是所内组织的比对,因为是刻意出题考试,要求严,难度大,即便是高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参加外部比对,往往我们是很自信的。”谈起比对,一位检验员有些唏嘘。因为这样的实战考试是个人能力考评的一部分,最终也是与个人奖金挂钩的。
在许多单位,业务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能力,而落脚点往往是能力虽有提高,但收获最大的是心情在半休假半旅游中舒畅了许多。苏州纤检所以前也是如此,人人争抢去参加培训。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培训就是培训,回来后要写汇报,还要给大家上课。该去的人去,该学的学会,培训的目的和落脚点完全重合。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最能体现苏州纤检所技术能力的要数这独特的“金刚钻”——“质量分析报告”。
说到技术骨干和业务带头人,许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副所长杭志伟。“杭副所长是国家局都挂号的专家,我是外行,但他是内行,而且不是一般的内行。”王振祥所长快言快语,钦佩中带着自豪。
1990年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杭志伟,有着南方人的聪慧和知识分子的朴实。从在校起就承担科研项目,多年累积下来,仅“八五”、“九五”、“十五”等国家级项目就有10余个。这里说的“金刚钻”——质量分析报告,实在是少不了他的作用。
“质量分析报告不是每个监测机构都能做的,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原料环节、织造环节,染整环节,以及使用什么机器,是怎样的工艺等。一方面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十分慎重。我们是三个人投票,至少两个人的意见一致才能发出报告。”杭志伟解释着。
一次,吴江一家炼染厂从市场上购买了一批真丝弹力绸,价格昂贵。回去印染后,面料上出现污迹,怎么也弄不掉,不得已进入了司法程序。“法院让我们鉴定,供方说,我们给你的面料是很好的呀;可买方说你可以拿到任何一家厂子去印染,我敢保证也会出这样的污迹,所以只能是你们的问题。”在总师办主任蔡为的记忆中,这件事印象深刻。“后来,我们不但出了质量分析报告,告诉他们原因是什么,还帮助他们找到一种化学助剂可以把污迹去掉。”于是,双方皆大欢喜。
当然,像这样双方欢喜的结果也不多见,但通过质量分析报告让对方心悦诚服的事却有很多,多的时候一年要有100多件。
科研篇:有厚度才能厚积薄发
“科研是技术力量的基础,也是深化服务的后劲。我们就是要创造一种科研的氛围,我相信,有了氛围,就会有结果。”王振祥所长语气坚定。
科研,对于一个地市级纤检所来说有时就是梦想,至少2006年以前苏州纤检所就是如此。那时几乎没人明白什么叫科研,也不清楚该如何操作。
从2006年起,科研氛围逐渐显现。第一个科研项目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引发的。在蚕丝被检测中,桑蚕丝和柞蚕丝很难分清。于是,“桑蚕丝与柞蚕丝的化学定量分析方法”作为实用性课题被提了出来。虽然经费只有3万元,而且是与苏州大学合作完成,但其意义很大,苏州纤检所不但有了科研气氛,而且有了科研成果。该成果应用很广,苏州纤检所在蚕丝被检验上的权威地位也由此逐渐确立起来。随后,通过与中国丝绸协会合作、承担省内项目等,科研进入了顺畅的通道。
“作为纤检所的科研一定要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这样才能容易出成果。不要贪大求功,要脚踏实地。”杭志伟从房间里拿出一个如车用冰箱大小的“装置”,记者看不出是什么仪器,但却看到了国家专利号。“是的,严格讲,这只是一个装置,但它很实用,是用来检测蚕丝被压缩回弹性的。”
蚕丝被与棉花被不同,棉花被基本压不下去,而蚕丝被很容易压下去,但回弹性必须好。所以,回弹性就是蚕丝被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标准是引用棉花被标准里的一个方法,但这样做有问题,就是重复性差。于是苏州纤检所就与苏州大学合作,研究制作了这个装置。
“虽然看起来简单,可非常实用,许多纤检机构都来购买,目前已经用了很多年了。”杭志伟又小心翼翼地把这个装置抱了回去。
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研制。2007-2008年该所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