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麻、亚麻、大麻、红麻一样,苎麻也被归于“麻”的范畴,同属“麻家族”。但苎麻有它的独特:为华夏所独有,跟中国传统文化连结深厚。
如果你今年去过上海世博会的江西馆,会看到那里陈列着一块举世闻名的“夏布”,这块夏布有着1600年的悠久历史。它全手工制作,承载着中国传统古老的高超纺织手工技艺,透气散热、天然抗菌、清汗离体。而它就是以苎麻为原料制作而成,堪称我国苎麻文明的“代言人”。
然在后工业化时代,我国苎麻产业发展颇为曲折。现在,在我国苎麻整个产业链中,无论是种植、脱胶、纺纱、印染,还是织造、废水处理,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先进发展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渗透,整体属于粗放式发展、“生死天定”的产业。
苎麻价格如“过山车”
在与苎麻业者谈到苎麻价格或行情时,记者对“暴涨暴跌”这个概念感受尤为深刻。李兴高、宋明权、宋龙和陈书记都对麻价的不稳定性颇感无奈,是20多年长期恶性循环的“怪圈”。有人说,棉花价格政府非常关心,并适时进行调控,但是苎麻价格却是“野孩子”,任其涨落漂浮。
价格:从9块到1块、2块
李兴高用一连串数字说明在麻价起伏不定的行情冲击下,苎麻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沅江到处都是苎麻种植的景象,总面积达到了50万亩;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6万亩;今天,沅江苎麻只有不到3万亩的存在。”他解释说,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苎麻价格这个“罪魁”。
“1986年,是苎麻史上的‘黄金时间’,价格为历史最高,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斤苎麻可以卖到8块多,甚至9块。之后,呈现总体下跌的走势,但仍有重大起伏。比如,1990年苎麻价格只有一块一斤,而到了1998年,却翻了五倍,为5块1斤。现在苎麻的市场收购价格大约是2元1斤。”
麻农:价格波动最大受害者
作为一个老村支书,同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麻农,陈支书对苎麻价格的涨落不定也是深表不满。他回忆说,在当时苎麻价格高涨之时,许多沅江苎麻种植户“发了大财”,有的甚至达到了每亩两万的收入。
在尝到了种麻的甜头之后,不少人家里纷纷盖起了楼房,钱不够,就到处借,因为预期明年的麻价也和今年的一样。结果呢?苎麻的价格却偏偏一落千丈。“那时候,很多人都叫苦不叠,有的房子盖到一半期待来年的种麻收入,就不得不停工。”
记者感觉,在“难以捉摸”的麻价面前,麻农的盲目性很容易就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不种,将苎麻根系连根拔起,然而明年市场一旦回暖,恢复生产的周期很长;种,收益太低,甚至“入不敷出”,用他们的话说,是“倒亏”。
在低迷的行情中,如不毁麻,则贮麻成为“流行”。有农民对记者表示,“我去前年收获的原麻都没卖,今年6月收割晾干后,又得积压了。”
麻纱:价格也“没谱”
记者同时了解到,不仅原麻价格“没谱”,麻纱的价格也跟着原麻进行波动,幅度颇大。例如,2002年6月,纯麻纱的价格还停留在5000元每吨的水平,到了2003年7月,则达到了每吨6500元,年涨幅达到了30%。
进入2010以来,苎麻价格已止跌回升,5月底的苎麻均价已升至6000元/吨。苎麻企业订单充足,开工率开始上升。
麻农毁麻改种严重良种推广见成效
“沅江有73万农民种麻,他们擅长种麻,也只爱种麻,西瓜、辣椒对他们而言是无奈之举,沅江农民对苎麻有着深厚感情。”李兴高的一席话让记者颇为动容。他介绍说,重庆的苎麻也挺有名,但每亩只有60到80公斤的产量,沅江最高能达到550、560公斤,平均250公斤左右,将近是他们的五倍。
记者了解到,苎麻多种植于低山丘陵地区,这里一般土壤条件较差,田间管理粗放,种植零星分散。
苎麻主产区:湖南、四川
统计表明,我国苎麻种植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两省,两省种植面积55.5万亩,产量为8.64万吨,分为占到了全国的69.8%和71.7%。其中湖南31.5万亩,产量5.04万吨;四川24万亩,产量3.6
这是最新的数据,但可能也不准确。在苎麻收购价格低迷行情持续的情况下(2009年最高价5600/元吨,最低价5200元/吨,全年均价5350元/吨,比2008年下降15%),估计2010年以后的苎麻种植面积还将继续减少。除湖南和四川外,紧邻湖南的湖北也是苎麻的重要产地。在湖北“苎麻之乡”咸宁,2010年该市苎麻面积为16207公顷,产量2.79万吨,产值20532万元。
苎麻种植波动:10年形成“抛物线”
“沅江苎麻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50万亩,达到了鼎盛,20多年间持续锐减,但2006年底还有36万亩,但前两年的统计则猛降到3万亩。”李兴高说。
从全国范围看,2000到2009年苎麻种植面积总体上是一个典型的“抛物线”。2000和2009年是波谷,波峰为2006年。三年份种植面积分布为105、90、199万亩。
良种推广: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以前湖南省沅江市普遍种植的“黄壳早”和“芦叶青”两个老品种,如今已难见其踪了,很大程度上都被“湘苎二号”、“湘苎三号”、“中苎一号”等优良品种取代。但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教授揭雨成表示,“虽然近年来苎麻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产量的提升,但在纤维细度上作为不大。”
苎麻业的“环保灾难”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关注了“苎麻之乡”湖南省汉寿县蒋家嘴镇的排污事件。该镇26家苎麻企业,居然没有一家有污水处理设备,导致通往洞庭湖的安乐湖严重富氧化,大量鱼类死亡。报道一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政府加大了对苎麻企业的环保检查。
“从2007年开始,国家打出环保重拳,益阳市有348家苎麻生产加工企业被关闭,能达标的也只有我一家,还是湖南省环保厅发的正式许可证。目前,整个益阳的苎麻企业只剩下5家,包括南县一家,沅江四家。”李兴高告诉《中国纤检》。
苎麻业的“环保灾害”还有另一背景注解:欧美国家的绿色壁垒愈加森严。拿欧盟来说,麻类纺织品必须具有“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脱胶:苎麻环保的首要难题
脱胶是苎麻加工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国内绝大部分苎麻企业都是采取强酸、强碱、强漂、高温、高压煮炼的方法进行化学脱胶,环境污染问题甚为严重。除此之外,还造成对苎麻纤维的严重损害,导致麻纤维凌乱、成纱率低等问题出现。化学脱胶产生的废水,治理的难度相当大。
明星麻业:投3000环保技改
据记者了解,李兴高的“明星麻业”之所以能在环保风暴中“幸免于难”,得归因于2007年李的一项重大投入。当时,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大势已露出重大端倪,李意识到苎麻行业的危局即将来临,为此,他前后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其中,为了让脱胶厂达到标准,他单一投资1000万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汉寿鑫源:生物酶脱胶
在这一轮风暴中生存下来的汉寿鑫源对环保也有重大投入,项目名称为“苎麻生物酶脱胶节能减排技改工程”。
为此,宋明权投入1400多万元(包括土地征用、拆迁补偿、规划设计、电力配套、技术转让、设备购置、软基处理、土建工程、围墙道路、环境绿化)进行脱胶车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通过与湖南省轻工纺织设计院、湖南省麻类研究所、山东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爱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引入了一项被称为“苎麻生物酶脱胶”的新技术。
宋明权告诉《中国纤检》杂志记者,“苎麻生物酶脱胶”技术解决了一下三个突出问题:1、彻底改变了化学脱胶强酸强碱、高温高压的生产工艺;2、能够对脱胶生产余热进行综合回收利用;3、脱胶洗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
倒闭潮:成本压力加大
在国家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强力实施下,那些原来无环保设备或环保治理不完善的大企业纷纷新增和完善环保治理措施,小苎麻脱胶企业则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大面积破产。很多苎麻企业坦言,要达到国家的排放批准非常难,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央行加息,成本压力不断扩大。
政府:关停并转太突然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苎麻企业都是从事脱胶与加工的业务,污水处理设施那是绝对没有。就算有部分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