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日前表示,中国棉纺织工业将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稳定原料供应,规范市场准入,加快技术进步,推进企业重组,扩大对外开放。 日前在贵阳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棉纺(色)织发展大会上,徐文英透露,今后中国将不再用行政审批手段控制棉纺能力增长,同时还将取消细纱机准购证制度,让纺纱生产能力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在规范市场准入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中国棉纺织工业保持高速增长。今年1至9月份棉纱产量688.1万吨,增长17.95%;化纤产量828.1万吨,增长17%。今年1至8月份,全行业实现利润224亿元人民币,增长30.8%。与此同时,棉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正在发生向沿海地区集中、向原料产区集中、向出口大户集中、向民营企业集中的结构变化。 据统计,中国沿海8省市的棉纺生产总量已占全国生产量的57.2%。2001年以来,全国棉纺细纱锭增加1464万锭,90%为民营企业。目前,大中城市国有资本已逐步退出棉纺织领域,4240户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中,国有企业仅有642户,国有企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71.4%.下降到目前的15.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杨东辉说,这标志着传统体制下由政府计划部门控制产能的格局被打破,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棉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已经从行政主导型转向依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新阶段。 中国的棉花产量目前约为世界产量的四分之一。徐文英说,中国棉花价格、标准、销售形式将与国际接轨,加快规范化的棉花现货和期货市场建设,合理规避棉花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