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记者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徐文英副会长等有关人员一行考察了瑞士立达、欧瑞康纺织(原苏拉纺织集团)等企业,深刻感受到欧洲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加工水平以及管理方面的领先发展。

考察团与立达公司合影(前排右二为纺织系统总裁葛乃基,左一为纺纱系统
负责人弗里尼博士,后排中为防杀系统市场总监艾博力)
印象·立达 —— 欧洲骑士
自1795年起,作为全球纺纱系统的领先供应商,立达,这个欧洲纺机业的先驱已经驰骋全球210多年了。2006年其5200名纺机行业员工销售额达到了11亿美元(14亿瑞士法郎),利润率达到了7%左右。而目前,立达纺织是唯一能够提供从开清棉到纺纱的覆盖整套纺纱全流程高端产品与专利技术的供应商。

参观立达捷克
创新:立达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秘诀就是不断创新,最近市场好评的紧密纺就是由立达自主研发出来的,到2006年全球销量达到了近2百万锭,其中印度市场达到了60多万锭,中国市场约15万锭。
在传统成熟的产品中改进关键零部件,达到性能的优化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也是其不断超越自身的法宝。在立达纺纱中心我们看到,立达开清棉生产线的两步开清,保证了最大生产效率下所需空间的最小,所需能耗更低。新型抓棉打手能够根据含杂指标对速度进行控制,达到有效开松和除杂。
新梳棉机改进了锡林,直径缩小为84CM,道夫直径扩大,由此使得纤维被梳理的时间达到同样的强度,保证了梳理的质量。E75精梳机全自动小卷输送系统进一步保护了卷子成型。并条机的自调匀整系统能够检测到0.6毫米长度的条干变化。目前精梳机上纤维丛的搭头问题可以在并条机上实现条干匀整。气流纺的多向阀EVO在活塞线性位移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域捕获线头不敏感的气缸来实现真空,排除了在多向阀中的棉花堵塞,并且预防了在转杯纺纱机吸风管道中的纱线残留。
立达人对于研发的重视可以从分公司中窥见一斑。在立达捷克只有1082人的公司中,研发人员就达到100人,其中2/3负责立达捷克的产品,1/3的研发力量为立达总部的产品工作,平均2~3个人负责一个产品的研发,保证了产品的不断升级。在我们访问期间,立达公司纺织系统执行总裁葛乃基(Peter.Gnaegi)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代表团成员就共同关注的国际和中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当前棉花与化纤的价格、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开发节能环保优质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场开拓以及全球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探讨,在考察访问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立达人的创新和敬业精神。

在立达查看紧密纺小样对比
节能:在中国目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节能成为客户选择设备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也是设备供应商孜孜以求的目标。以42支纱为例,87年一条生产线还需要50台设备7台梳棉机,2007年只需21台设备3台梳棉机就可以实现,并且品质更高。
立达C60新型梳棉机更将1米的工作幅度提高到1.5米,同样梳理质量的条件下产量提了50%。同时IGS自动锡林磨针系统和IGS自动盖板磨针还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自动进行磨针。同样,环锭纺纱的全自动落纱可减少停机时间,提高机器效率,使用液体冷确系统的细纱机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气流纺中利用空气传输AIRtransfer进行纺杯清洁,机械手控制使得压缩空气的压力不会损失。此外,“AIRsave”功能还可保存压缩空气,更加节省能源。
在立达公司的分析报告中我们发现,以生产40支纱为例,在同样的原料和生产速度下,2007年的整条生产线可以降低能耗达到8%。这一巨大进步对于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受能源限制的纺织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本地化:虽然自2001年起,立达已经开始在中国生产部分纺机设备,但是,产业升级的的市场需求使得海外进口设备日益增长。在这样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困扰着立达的问题包括:1)高昂的成本问题。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中国厂商在价格与性能之间颇为踌躇。2)中国与印度之间销量的巨大差距。这是立达公司自高层起一直咨询解决的问题。3)设计能力与实际运转能力的差距。立达精梳机凭借优异的性能在中国市场拥有良好的份额,但是其450嵌次的高效率在实际运行中常仅开在350嵌次左右,究竟是后道配套设备没有同时达到相应速度的原因,还是习惯于传统操作方式? 这等于是高级的法拉利只挂了四档跑慢车,严重影响了立达高端设备性能的发挥。
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 执行总裁葛乃基认为,就像宝马为适应中国市场而特别推出的加长低价系列一样,以品质立名的立达应该顺应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大趋势,走更加深入的本地化之路,即使是善战的骑士也需要调整战略。其举措包括:利用市场开放趋势,加强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扩大市场份额;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扩大品种和产量;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全线产品的样板生产线,充分开发设备潜能,以完整系列设备向中国纺纱业展示优异的生产速度、品质控制、节能水准。
颇具骑士风度的葛乃基在气势磅礴的莱茵瀑布前激情致辞可以表达对未来市场的信心:“众多的湖泊河流是瑞士的骄傲。这水,是我们的金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享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而这清澈之水也将带着立达成熟的技术,流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正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中国市场。”
印象·欧瑞康—— WE ARE ONE
Oerlikon,欧瑞康纺织集团,一个令纺织业界颇感陌生的名字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2007年初,世界知名的纺织机械供应商瑞士苏拉集团正式并入瑞士欧瑞康纺织集团。原苏拉集团各大事业部被划分成五大品牌,分别是:Oerlikon巴马格、Oerlikon纽马格、Oerlikon苏拉、Oerlikon赐来福和 Oerlikon纺织专件。在新的欧瑞康纺织集团内,纺织事业部门以25亿瑞浪的销售额占据了50%分额,2006年全球5245个客户使其保持了除无纺布之外的各领域内第一及领先地位。从苏拉并购赐来福到今天欧瑞康纺织集团并购苏拉,全球并购浪潮使各个产业正走向联合,巨头经济不断形成,这印证了欧瑞康纺织集团的新口号:WE ARE ONE。
协作:在参观中我们采访了欧瑞康纺织集团总裁福格伦德博士、负责全球市场销售的罗洋先生及分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员工,我们的感受是新的事业不受任何影响,而福格伦德博士从第一季度数据中预测,这将是定单最好的一年。捷克公司年轻的CEO丹尼尔认为:欧瑞康纺织集团并购苏拉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它,并且充分发挥了苏拉原有品牌的价值,因此公司内部可以更好的协同作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福格伦德博士坦言,借由RENOVA分公司的帮助可以协助打开俄罗斯纺织市场的大门,而苏拉原来在纺织业重要地区中国、印度、土耳其的力量可以协助集团开辟这些市场。在纺织事业群内部,全球资源配置、零部件以及部分产品的全球生产分布为降低成本、更靠近市场开辟捷径,比如捷克的生产成本低于德国,而捷克在生产中采购中国苏州工厂生产的部件。
创新:欧瑞康纺织集团拥有4370个专利技术,2006年申请了330个,均为业界第一,平均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亿瑞郎。他们相信:最好的预测就是开发未来!在欧瑞康纺织集团赐来福,全球员工3000人,研发事业部拥有300名专业技术人员,以每年2项新技术诞生的速度始终保持业内领先地位,由此带来1997-2006期间全自动气流纺的销售达到了50万锭。最新的花式气流纺、卷装成型控制器、定长装置使得赐来福活跃在市场潮头。捷克公司创新的半自动转杯纺纱机BD 380拥有独立驱动的喂纱器,马达停机断开后可以自动喂棉条,15分钟可以再次全面开机,相比其他机型1-3个小时不等的开机时间,高产又节能。
E-SAVE:全球能源紧张已经不是新问题,目前能源成本上涨速度高于了纱线价格上涨速度,欧瑞康纺织集团很早就从内部开始进行节能产品的研发。公司内部制定标准:针对上一代产品,能够在单位产量上节能10-15%,比如吨纱用电、吨纱用水节省10-15%,就可以被授于e-saveÒ商标,这是在原来苏拉时代就已经实行的措施。目前有6个产品获得了这一标志,包括欧瑞康纺织集团赐来福Autocoro 360全自动络筒机,与其他同类机型相比可以节约能耗16%左右。欧瑞康纺织集团巴马格也获得了此标牌,其DTY生产线可以降低能耗25%。
一站式:全面解决方案是欧瑞康纺织集团纺织得以领先的法宝。全面的产品系列,系统化全流程服务,软硬件配套以及财务顾问,使得“交钥匙工程”获得了高达6000万欧元的收益。从工厂建设、设备配套、安装培训、直到零部件供应,事无巨细欧瑞康能均提供良好的服务。欧瑞康纺织集团曾经在埃及沙漠里为客户建起了完整的现代化工厂,同时1 欧元的零件定单他们也郑重对待。
人性化:细微之处见真情。记者在欧瑞康部分加工车间里看到,收音机、精美的招贴、绿色盆栽、可爱的装饰、温馨的咖啡桌等,使得冷冰冰的钢铁硬朗的车间变得富有情趣。而工厂走廊内悬挂着世界各地分公司的丰富的业余活动照片,显示着这个世界在横平竖直的严谨工作之外还有你我之间无限关爱。周五的中午,大部分的员工都已经下班,车间安静整洁。接下来是2个周的夏季假期,基本上所有员工都放假。除了这个长假,还有圣诞节期间的一周假期。良好的工人权利使得劳资双方有着共同的使命感。
人性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同时还体现在销售层面。作为重要的资本投入,一台纺机的动辄上百万的价格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如何能让消费者打消后顾之忧选择产品呢?如何能让客户见到真正的使用效果呢?灵活的提供部分机台试用、随叫随到的完善咨询以及售后服务使他们达到了沟通无障碍,为客户增值,想客户所想,从而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