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棉纺在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里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一些文章中讲到棉纺时,经常能看到"火爆"这样的字眼。究竟是怎么个"火爆"法?
徐文英:所谓的"火爆",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表述,生产、效益和出口,这三项指标在2002年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是棉纺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以纱为例,2002年1~11月,纱的产量达727万吨,增长幅度为15%,最终年报会在830万~840万吨,而2001年全年为760万吨。在出口方面,纱的出口去年1~11月的增幅达60%。落实到效益,整个棉纺织业2002年1~10月37亿,同比增长了53%。整个棉纺织的运行质量大大提高,产销率达到了98.5%,亏损面下降了6.27%。
记者:如果把这种"火爆"和加入世贸组织联系起来,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
徐文英:首先应该肯定,加入世贸组织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重大利好,不仅仅是棉纺织。说到棉纺"火爆"的原因,也有几个方面。首先从原料来看,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确实是加入WTO带来的利好。2002年全年的棉花价格,除了8月和11月略高于国际市场,其他的时间里都低于国际市场,这无疑为棉纺产品在出口上创造了利益空间。而出口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二,从趋势上看,自1998年至今,纱的产量每年以90万~100万吨的速度在增加,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业内的快速反映。其三,从政策上看,2002年是中国加入W TO的第一年,中央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固定资产投资高于2001年。从1999年开始的国债技改项目共安排了8批,其中纺织行业有7批,269个项目,资金为312.5亿元,银行贷款23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50亿元,棉纺织占投资金额的39%,这些投资全部用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以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的"双高一优"项目,前四批已在2002年全面见效。尽管300多亿的投资对全社会来讲是很少的,但国家的意图达到了,这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记者:"火爆"的背后,是否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徐文英:当然。第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国企的改革问题,在棉纺织行业中,国企的比重在30%左右,2002年亏损的基本上都是国企,全行业的亏损额都让国企占了。2002年1~10月,662户国企中亏损面达61%,同比增长了5%。另外一个是我们的呼吁,我们希望在总量上放开。国家从1998年开始的压锭调整、控制总量确实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它对一些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的退出以及优化资源、调整结构等等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第三个问题虽不新鲜,却也至关重要,那就是绿色环保。从最终产品上推到生产过程,都要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产品打不开欧洲市场,与此有密切关系。
记者:现在2002年已成了过去式,作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协会带头人,您对新的年度有何企望?
徐文英:简单说两点。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问题,彻底放开。2003年国际棉产量会大幅度减产,国产棉量也会有所下降,因此,棉花的价格看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取得2002年的效益,是困难的。企业的竞争力问题,我们的企业要不断地研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着力解决与它相关的一切问题,而且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它予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