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机遇蕴藏在风险之中,广东商人亟待调整战略
出口中东商机突显
伊拉克战争后随之而来的“战后重建”问题让全球的企业都睁大了眼睛。据联合国初步估计,伊拉克重建将耗资2000亿美元,中国企业能在其中觅到多少商机?据悉,近年出口中东比重不断上升的广东商人已经瞄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亟待以轻工业品抢占中东市场。
据广东海关的有关统计,由于战火并未如战前所担忧的大规模扩散,今年第一季度,广东与中东地区17国的外贸进出口值为1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9%。其中广东出口中东地区6.4亿美元,增长39.8%,即使是进入战争的3月,广东出口中东也有2.3亿美元,增长47.7%,出口增速比前2月反而更高。出口商品主要是电器、计算机和通信产品、服装、鞋和陶瓷制品等;伊朗、沙特阿拉伯是广东在中东地区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额占广东与中东首季贸易额的62.4%。
从数据看,除了因油价巨幅波动使相关的玩具、制鞋、纺织、塑料制品成本上升外,美伊战争并未给广东与中东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进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首季广东出口中东的石材、建筑陶瓷、钢材等建筑材料增势明显,其中出口石材6284吨,增长3.6倍;一些家庭用品如家具、灯具等出口也大幅增长,战争还使医疗器械、抗菌素等医疗卫生用品出口也面临机会,其中首季度出口医疗器械大幅增长87.7%,出口抗菌素大幅增长1.7倍。
而在本月15日开幕的广交会上,美的、格兰仕、科龙等广东家电巨头都通过场内外交易拿到了中东客户的大订单,但对于伊拉克境内市场的发掘,温州商人明显走在了粤商的前面。据悉,战争还在进行中,已有大批的温州商人,冒着生命危险在中东地区布点,以便战争一结束就能率先进入伊市场。温州港口的仓库里囤积了大量的准备运往伊的商品,发往中东地区的航班也满载各式各样的货物。
中国的小商品、机电设备、家电产品、服装、装饰类纺织品等,因其价格和质量上都有优势,在百废待兴的伊拉克前景看好。据说,现在伊拉克有70%的日用品都是中国产的。
中东劳务工程广东亟待发力 原本因劳务输出人员多、建筑工程质量好而在伊拉克工程劳务市场受到好评的中国企业,在海湾战争后偃旗息鼓了多年,眼下的燃起了热情。
广东最大的国有外经公司———新广集团副总裁孙建雄告诉记者,广东输出的工程和劳务在技术、质量等各方面均有优势,特别是广东的气候与中东差不多。但广东企业在中东建筑劳务市场的竞争势头却敌不过内地某些省份如四川,原因是没有充分整合资源,中东产油国是出得起钱,但中东人喜欢将大项工程整体承包出去,如无银行财团融资支持,一般单项的工程和劳务要进入中东市场很困难。
此外,广东国际商贸人才集中在出口贸易、引资服务等方面,“走出去”承揽海外工程的外经公司向来是望才兴叹,缺乏项目投资、融资及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战经验等也对广东外经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孙建雄认为,在此次伊拉克重建的商机面前,广东应开始探讨引进有实力、有经验以项目投资管理为主业的跨国项目管理集团,以此为契机增强广东企业在海外工程和劳务市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