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内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作用,推进产业合理转移,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形成东西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理产业梯度格局,促进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良性衔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要抓住“崛起”机遇,利用沿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紧张,土地、能源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的时机,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他天然纤维。
西部地区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合作,加快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新疆、湖北、东北、川渝等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承接东部部分产能,培育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在新疆地区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建立更稳固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细羊毛、半细羊毛和山羊绒主产区,建立羊毛初级加工基地,不断提高饲养、剪毛、分级各环节的水平,促进国毛产业发展;发挥长江流域苎麻资源优势,黑龙江、新疆等亚麻资源以及其他麻类资源优势,改善和丰富天然纤维原料结构;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业发展步伐,建设中西部现代化、规模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2、发展新型产业集群
继续推进和发展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纺织科技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点构筑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科研单位建设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积极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包括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产品开发研究,二是质量检测、质量标准,三是培训,四是信息化,五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社会资本并形成无形资产,促进集群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整合生产要素,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体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