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方向及建设重点
(一)、重点发展方向
以结构调整为根本,特色经济为方向,企业效益为目标,环境保护为前提,确定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1.保持真丝绸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立足现有产丝规模,提高织物质量档次。加大缫丝厂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真丝原料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低生产成本;借助外部高科技力量,大力开展真丝绸防绉、防缩、防退色难题攻关,力争以高档真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丝绸产品质量和档次。
着力开发真丝功能,扩大真丝应用范围。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复合丝,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混纺丝、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真丝原料,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扩大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开发棉、麻、毛、化纤及新型纤维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的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和装饰用布。
2.适度发展化纤行业
优化投入组合,推行化纤生产规模化和化纤产品系列化。积极采用大容量熔体直纺技术,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化纤生产规模化;在加快熔体直纺项目实施进度的基础上,一要大力发展涤纶短纤原料,以适应喷气织机和中厚型织物发展的需要,二要加快推进PTA项目的实施,实现化纤生产向原料延伸,三要加快推进PTT项目的开发进度,实现化纤原料多元化;加大多组分、复合、改性、特殊功能等纤维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生产涤纶网络丝等“免上浆、不剥离”的特色长丝,适度发展氨纶纤维、锦纶纤维、以满足高档仿真丝绸的生产需要和环境保护需要。
整合存量生产,全面发展多品种、多类别的化纤工业。从目前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小化纤”小批量、多品种、机动灵活的优势,把现有切片纺用于生产多品种、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纤维,与熔体直纺优势互补,以其灵活性应对市场变化;重视纳米技术在纤维中的应用,开发生产抗静电、高吸湿、阻燃、除臭、保健、抗油污等功能性纤维。
3.重点发展织造行业
继续保持化纤薄型织物生产优势,巩固优势产品地位。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化纤薄型织物的市场份额;加强化纤薄型产品开发,加强新型纤维原料在薄型织物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生产新型里料产品和高档薄型里面料两用产品,改变目前品种单一的现状。
加强织物应用领域开发,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无梭织机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新增资金用于扩大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比重,利用真丝、涤纶长丝、绢丝、亚麻以及羊毛等原料优势,全面发展具有丝绸文化内涵的真丝绸、合纤绸、交织绸、人丝绸等产品,在稳定服用绸产品市场的同时,开发装饰及产业用绸的市场领域;鼓励企业发展针织产品;尤其是用于家纺和装饰用的经编织物(针织绸),加大针织产品比重,逐步完善产品结构。
(1)、服装面料织物
从纺织原料研究入手,加强织物结构设计能力,重点开发特色面料产品。研究开发差别化纤维、复合纤维,增加厚型合纤绸 织物比重,重点发展由化纤短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的休闲服装面料;充分发挥真丝原料资源的优势,提高织物机构设计能力,积极开发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高档面料。
(2)、装饰用织物
挖掘“丝绸”文化,积极开发特色装饰用绸。积极开发用于装饰的仿真丝、真丝与化纤、毛、麻等纤维的混纺交织纺织品和提花织物,着力在窗帘、沙发、床上用品以及汽车软装饰等织物应用领域融入“丝绸”文化,以真丝或具有真丝效果的系列产品为主线,全面推出丝绸风格的系列装饰用纺织品。
(3)、产业用织物发挥涤纶长丝优势,有选择的开发生产产业用布。利用化纤绸生产优势,开发用于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精密仪器工业以及医疗卫生保健行业等领域的工业绸产品;根据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重视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工业和建筑用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和骨架材料等纺织产品的开发。
4.优化整合染整行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提升染整行业装备水平,促进染整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限期淘汰污染严重的染整工艺和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低浴比、短流程、工艺条件自动控制的环保、节能型印染和后整理技术装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积极开发多功能复合整理等先进技术,提高后整理加工能力,满足高档印染织物后整理加工要求;三是引进电子测色、配色、配料管理系统,实现染整工艺配料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提高染化料及助剂的利用率;四是广泛采用节水、节能和废水回用等新技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水排放量;五是跟踪并推广无水印染、生物处理等绿色生态染整技术,逐步向染整加工无水化迈进;六是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染化料和助剂,强化绿色纺织产品的开发,使染整行业向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技术标准靠拢。
“腾笼换鸟”,合理配置水环境资源,谋求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移低档薄型里料的印染生产线,腾出水环境资源空间,扩展短纤。纯棉、高仿真织物、交织物、针织品等面料的印染业务,提升印染产品档次;印染工艺技术要向加工精度和加工深度纵深发展,提高印染产品附加值,在有限的水环境容量内扩展利润空间。“后场”做大,“前场”做精,采用“虚拟染整环节”弥补产业链的不足。面向全省,采取转移、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行染整行业的“后场”制作,拜托发展的环境因素制约;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适当发展本地染整精品,集中体现吴江染整行业水平;彻底摆脱染整行业“来料加工”的传统型被动经营模式,加大市场掌控力度,全面实现主动型经营,立足市场前沿,逐步实现吴江染整行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以虚拟形式弥补产业链中的染整环节。
5.鼓励发展服装行业
进一步扩大服装生产经营规模,建立服装行业在产业链中的龙头地位。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大幅增加服装生产能力;出台鼓励发展纺织制成品的优惠政策,引导织造、染整企业利用自身面料优势向服装行业扩张,以加大服装行业比重,增强服装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关联度;悉心培育一批服装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持作用,全面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改变经营策略,接一手订单,通过接单外发,推行吴江服装行业“小生产大贸易”。
提高服装设计、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争创品牌、扩大出口创造条件。推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力培育设计人才,提高服装的设计开发水平;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减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购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经营许可权,通过世界名牌和国内名牌的落户,带动本地品牌的创立;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策划工作,制定品牌建设方案,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培育企业自己的名牌。
6.积极扶持麻纺及绢纺行业
重点扶持,加强规划。积极扶持麻纺及绢纺两个成长型行业,并引导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在形成规模初期,加强布局规划,做到有序发展。
7.大力发展纺织机械及器材行业
提高制造水平,促进缝纫设备系列化。以莞坪缝纫设备制造业为基础,提高技术含量和制造水平;开发生产高速平缝机,发展缝纫设备的系列产品和配套装置。
抓住当期时机,大力发展纺机器材制造业。经过前几年纺织产业大发展,目前最大批纺织设备逐步面临器材更新,纺机器材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应以缝纫机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依托,以本地及整个杭嘉湖地区为目标市场,不失时机的大力发展纺机器材尤其是织机易损件制造业,如多臂、钢扣、喷头、剑杆带等等,满足织机尤其是进口织机易损件更换的需要。
积极借用外力,研发织机和染整设备。根据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要,开展关键制造技术攻关,重点做好织造。针织和染整三个方面纺织机械和器材的研制开发工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无梭织机,特别是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以及新一代电子高速多臂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以及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染整技术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水平。
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纺织机械企业落户。瞄准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纺织机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对纺织机械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手段,吸引国外纺织机械产业向吴江转移;以本地需要为吸引力,建立纺机纺配专业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对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先进纺机企业落户。
(二)、重点项目导向
为实现吴江丝绸纺织产业优化升级,规划期内建设项目应以结构调整、技术攻关、装备改造、环境改善为重点,严格限制低水平扩张项目的建设。
1、真丝绸
真丝产品防绉、防缩、防退色攻关及技术改造项目;
真丝改性、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用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
真丝织物后整理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
2、化纤
涤纶短纤项目;
特色长丝、涤纶长丝改性及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项目;
引进技术或开放生产新型聚酯纤维PTT项目。
3、织造
新型织物开发推广项目;
宽厚织物或面料生产项目;
装饰纺织品、产业纺织品生产项目。
4、染整
新型染整技术研发推广项目;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
化纤仿真染整技术,新型纤维染整技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