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财富安置就业反哺农业纺织业大有可为
被喻为一年一度“春天约会”的“两会”日前胜利闭幕,而2005年“春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为期9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代表、委员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应该说,“两会”精神为今年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指明了方向,也将使行业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随着“两会”的闭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等这些与行业健康发展紧密相关的话题,成为我们新的关注焦点。
“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和谐社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自然也成为来自纺织服装界几十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焦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纺织行业应当也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要求全社会每个集体、每个个人都要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纺织行业同样义不容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他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基础还是经济的发展,多年来,纺织行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纺织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400亿元,出口总值973.85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805.81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言而喻。
“富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解决“三农”问题更属重中之重。纺织工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很多产业如棉纺、丝绸、毛纺等行业的原料大多来自天然纤维,与农业息息相关。“纺织行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关乎1亿农民的生机”,杜钰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全国最大棉纺企业的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士平用企业的实际印证了这种说法:“2005年,我们企业需要85万吨的棉花,相当于大半个山东省的产量。”据他介绍,目前魏桥所用的棉花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这些地方棉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中央已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且这种势头短期内得不到有效遏制。资料显示,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出路何在?近年来纺织工业的发展模式或许能带来一些借鉴。现阶段,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各个乡镇。粗略估计,全国这类集群不会少于200个。“以工促农”、“以工养农”,纺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一些纺织集群地,“小康村”、“小康镇”、“小康县”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发展纺织工业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解决劳动力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政府工作报告坦言,“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性问题之一。新增就业900万人,这个任务并不轻松。“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理所应当要为政府解决劳动力就业做出贡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也为这种贡献提供了保证”,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认为。据统计,2004年纺织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900万人,对缓解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就业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大批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提高了大约1000万个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在两会采访过程中,记者真切地体会到“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到纺织界委员、代表的心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三利集团总经理王超说,近年来,三利集团为本县及周边县镇农民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职工年人均收入上万元,今后集团将继续加快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尽到自己的努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介绍说,企业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价值高于企业利润价值,坚持反哺农业,回报社会,除致力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外,多年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价值达500余万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呼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营纺织企业家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努力追求“利益和谐”,既要带头致富,更要共同致富,实现利益的“共享”。
纺织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和谐,由衷希望纺织的发展能带动社会更加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