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届一年,纺织行业在享受自由贸易回归后递减配额好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创新能力弱、结构调整慢、生产管理粗放等弱点,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发挥空间日益萎缩。但无论如何,1至10月纺织品507.17亿美元的出口额还是令人鼓舞。”
盘点中国纺织行业入世后一年来的情况,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极为客观公允,但仍按捺不住纺织行业蒸蒸日上的形势带来的喜悦。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纺织行业目前的各项指标及生产销售情况同入世初期的预测基本吻合。
据杜钰洲介绍,入世一年来,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增长幅度较大,纺织品出口增幅大于服装出口,表明企业内部采取的压锭减员增效、扶持骨干企业效果明显。国内纺织品竞争力有所提高,从一年来的国际贸易情况可见,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技术精良的大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的热情高涨,对中国信心很足。此外,中国纺织工业技术改革步伐加快,工作重点已逐步转移到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作中来。事实表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WTO的整体框架下,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明显增多。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对美、日、德、法、意、英、荷、加、澳、新西兰等10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正是这些发达国家,而且遭受这些国家反倾销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纺织服装产品首当其冲。对此,杜钰洲介绍说,由于原料价格同国际接轨、流通费用降低、技术进步等原因,单位产品价格降低,使中国纺织品颇具价格竞争力。面对反倾销,我国纺织服装业缺乏规模效益的单纯的价格竞争行为,带来了利润流失和丢失市场两方面的压力,使比较优势进一步受到损害。
“绿色壁垒”已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日用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等加强安全卫生检测。近年来,美国、欧盟相继提高标准,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含量实施严格限制。我国对纺织服装的毒性检测和环境污染鉴定起步较晚,加之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致使标有“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被“找麻烦”。
杜钰洲介绍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开发创新和设计能力十分薄弱,适应世界个性化市场不足,出口数量虽然增长,但创汇额却未有增长。尤其是化纤产品在开发创新方面与国外相距甚远,服装则基本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有限。如果说我国低档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话,依靠进口棉纱、染料或直接进口面料打造的中高档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成本、创新设计等方面则均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杜钰洲认为,我国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持谨慎态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能指望纺织品服装出口会有大规模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纺织服装及相关原料产品的生产标准,提高自主研发设计水平,增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以练好“内功”来巩固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此外,提高纺织品出口产品附加值,我国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纺织品服装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把握市场细分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尚趋势,进一步创立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为提高纺织品出口产品附加值,我国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纺织品服装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把握市场细分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尚趋势,进一步创立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