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缝制设备产业的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大势所趋
从国际工缝机市场的发展来看,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也波及到缝制设备制造业,劳资矛盾突出、生产成本日益提高已成为国际上缝制设备行业的通病,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缝制设备制造企业,正在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为避开投资扩产的风险,近些年已将部分中低档次的产品向中国转移,重心向亚洲倾斜。由于中国大陆有着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比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注:目前中国浙江一带已成为世界缝纫机零件的加工采购基地)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加上中国的市场巨大,使得中国成为这种转移的中心地带,中国工缝机产业将借此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加入WTO,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大规模吸引外资打开通道,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资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各类高级人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样可使中国的缝制设备行业获得发展机遇。
中国是最大的工缝机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是世界服装生产和服装出口大国,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很大的工缝机消费市场。世贸组织规定,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这将使中国对外出口总量近20%的纺织品和服装获得稳定的贸易环境。纺织服装业的稳定发展需要缝制设备业的有力支持,由此也为工缝机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据日本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工缝机出口金额有大幅度增长可能的国家和地区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中美洲地区,有缓慢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西亚、南美和非洲;对工缝机需要维持现状或趋向减少的国家和地区则有东亚、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地区,这种趋势恰好是当前服装生产基地转移所反映出来的必然后果。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最可靠的保障
人世后,由于中国缝制设备产品价格优势的逐步丧失、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国有品牌的塑造等一连串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缝制设备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世界缝制设备行业中,德国、日本始终占据着技术的制高点,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高,但由于其产品技术含量高,成线成套能力很强,在中高档设备领域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中低档产品的发展日趋成熟,接下来如何能让整个行业更上一个台阶,关键在于全行业必须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变。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行业领导者、企业决策者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及企业发展目标时,把眼光放得更远些,注意调整好企业短期利益与持续发展的周期,较快的实现利益需要,但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创新,企业不具备自我创新的能力,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而在高技术、高档次的产品领域也绝不可能有“中国品牌”。我们的企业必须创自己“核心专长”的信念,如果一味地仿制决不能培养出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和他不可替代的拳头产品。而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集合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在产品开发方面实现研制一代、试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有风险的,也需要有耐心,只有经过了这一艰难的开拓,才能真正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中国缝制设备产业应加强同下游相应产业的联系与合作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仅局限于行业内部的技术或市场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与服装加工的各个领域,包括服装设计、面料生产企业、缝制企业、物流销售部门等与服装生产相关的所有领域中建立联系,了解缝制设备用户的需求,并与之取得协调,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缝制设备行业应该做些什么。
二十一世纪是进一步体现市场原理的时代,企业在从事的产品生产及营销活动中,会感到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一种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格局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开发适合世界各地不同需求的多种产品并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例如不断开发适应个性、时尚化、高质化服装所需要的高效生产设备及生产系统。缝制设备除了满足服装力口工需要之外,还应积极开发适应各种包装、皮革制品、家具及室内装饰用品,汽车座垫以及其他一些需要重叠缝合领域要求的产品;同时也应注重与缝机配套的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例如与生产流水线配套及十分适用于仓储的吊挂传输系统等,只有不断地了解用户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许树文 唐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