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海西樵产业升级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佛山市对广东省委、省政府今年初完成的九大调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它标志着西樵纺织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将推动西樵乃至佛山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瞄准目标做产业升级示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评价说:“西樵纺织业已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在全国很有代表性,具备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的条件。”
西樵纺织业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导集群产业走上科技回报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组织和各级行政的积极性,通过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核心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利用纺织产业基地建设的契机,引进区外知名企业,对本地企业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建立与周边产业集群地区的密切协作,完善产业链,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主导产品、广大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西樵的面料生产企业家们没有一个是学纺织专业技术的,但他们多年来摸爬滚打在生产一线,对面料的生产质量和工艺技术的掌握已十分专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是十分权威。南海市嘉裕织造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仲高告诉记者,他每年花在收集纺织面料信息方面的费用不下100万元,投入产品开发的费用则不计其数。国际市场流行什么,什么纤维织出的面料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适合做什么样的服装,他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并迅速开发出产品来。在西樵,一般新品种开发只需一、两天的时间,长的十多天就能形成批量。由于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在西樵的面料企业中,从50米到十几万米的定单都能保质保量保交货期地生产。相比之下,内地的一些纺织面料企业却难做到这些。
西樵虽为一个镇,但因紧贴市场的需求发展,拥有的三万台织机中,无梭织机达60%以上,年产各种面料达9亿米,并已形成了从原料、织造、染整、印花、制衣到销售一条龙的产销体系。目前,西樵有纺织企业约1330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其中民营经济成份占90%以上,超亿元产值企业有9家,500万元以上产值企业有50多家,形成年产各类纺织面料10亿米的能力。产品主要有西装料、女装料、裤料、衬衫料、服装辅料、装饰布等。西樵纺织业在国内市场上以产品新、质量好著称,许多产品在国内引领流行时尚,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可。
构建产业创五大支柱体系
1998年,西樵开始全力实施“科技兴纺”战略。1999年底,西樵投资近8000多万元,筹建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为整个纺织行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撑。据统计,西樵纺织企业近年来投资40多亿元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成为全国四大纺织品市场之一和华南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交易基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料名镇”的称号。
西樵的面料厂长们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经营水平,他们每天都在研究新原料、研究新品种、研究市场。武汉服装企业直接到南海选购面料的不多,于是这些面料生产厂商们便主动来武汉研究服装市场,寻求与汉派服装的合作。对此,武汉服装企业的老板们感慨万千:内地有那么多纺织厂,却从没有一家企业来与他们谈过合作的问题。而内地纺织企业的厂长们也苦不堪言,他们每天忙着跑政策、忙着应付会议、忙着跑贷款跑关系、忙接待汇报,哪还有时间去调市场调研、搞产品开发研究呢?明知武汉服装产业面料需求量大,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去抢占市场了。
西樵纺织业的产业创新平台包括五大支柱体系,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西樵的产品附加值提高20%~30%,产品的质量检测率达到90%以上,有100个产品获得“中国流行面料”吊牌销售资格;重点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信誉好、开发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用3年左右的时间,重点解决染整不足问题,引进或建设几家高水平的梭织印染加工企业,形成年产3~4亿米梭织印染布的加工能力;实现西樵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辐射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同时改革传统的面料营销方式,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成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系统,使西樵成为具备国内先进的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纺织产业创新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