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六丰 福建省厦门升汇华纶纺织工业有限公司
我公司自1998年通过工艺优选试验确定精梳后单并工艺纺精梳纯棉纱的工艺路线及质量保证措施以来,一直沿用此工艺路线和方法生产精梳纯棉纱,产品质量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在新增清钢联、高效能精梳机、带自调匀整并条机、FA506细纱机等新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又进行了许多优选试验和生产跟踪。现将有关情况整理成文供各位同仁参考。
1.0 1998年以前我司生产精梳纯棉纱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因当时我公司设备全部为80年代国产设备,无自调匀整装置,故一直按传统的精梳后二道并条的工艺流程生产,不敢采用国内外已较普遍的精梳后单并工艺路线。
1.2生产工艺技术及管理措施也沿用普通品种的做法,无法克服精梳棉条烂、毛、抱合力差的弊病,生产出的精梳纯棉纱表面毛羽多、条干均匀度欠佳、锭差大,与市场上同类品种相比不仅无优势甚至更差,客户不喜欢用,无法形成稳定的批量生产能力,更不可能象我司其他品种一样以高于别厂同类纱的价格销售。
2.0工艺设备优选试验
为了不断提升精梳纯棉纱的质量水平,自1998年以来我公司多次组织技术质量人员进行质量策划,针对精梳后的并合道数、粗纱定量、细纱罗拉隔距、清钢联、高效能精梳机、带自调匀整并条机、FA506细纱机等不同工艺条件、不同设备性能进行反复对比试验,以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参数、工艺路线及设备配置。各项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1~表6。
2.1精梳后一道并与二道并的工艺试验(见表一)
(1)试纺过程中我们发现,精梳后一道并合的条子较光洁、较有抱合力,在粗纱导条辊上不易被拉断。
(2)从表1可看出,三种工艺条件下纺制的CJ18.2 tex纱相比,精梳后采用一道并合、粗纱定量4.6g/10m时条干CV%、细节、棉结均好于其他二种。尤其是经过络筒后,细节指标差异更加明显,精梳后一道并合的细节比精梳后二道并合少36%,与管纱的细节相比,前者增加1.25倍,后者增加1.8倍。从黑板条干看,一道并合的条干清晰、毛羽短而少,二道并合的板面模糊、毛羽长而多。从纱的表面结构看,筒子纱增加的细节是由于络筒通道刮毛引起。由此我们得到结论一:精梳后一道并合的筒子纱毛羽、细节等质量指标明显好于精梳后二道并的筒子纱。
(3)从表1还可以看出,不同粗纱定量(4.3g/10m与4.6g/10m)纺制CJ18.2 tex纱时,定量重的重量不匀率低,对CJ14.2 tex纱影响不明显。结合我司以往降低成纱重量不匀率试验的经验,我们得到结论二:同种粗纱用于纺制CJ14.6 tex、CJ18.2 tex纱时,粗纱定量宜选择4.6g/10m左右。
(4)从表1不同细纱罗拉隔距的试验结果看,后区隔距比以往使用的放大2mm,没有对各项质量指标产生不良影响,而重量不匀率却能达到较好的水平。而放大细纱后区隔距,能为粗纱大捻度、细纱后区张力牵伸小的针织纱工艺配置创造条件。由此我们得到结论三:实施粗纱大捻度、细纱后区大隔距、细纱后区小牵伸的工艺配置,能充分发挥前区胶圈握持牵伸的优势及减小后区牵伸力,提高成纱的条干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清钢联生条供应比清梳分生条供应所纺CJ18.2 tex、CJ27.8tex纱,成纱千米棉结增加30%多,千米细节减少50%多。
2.3不同精梳机供应的对比试验(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PX2、FA26lA高效能精梳机与A201C精梳机相比,所纺成纱的千米棉结增加50%多,千米粗节增加30%多,精梳条棉结增加30%多。
2.4不同清梳、精梳设备配套纺CJ18.2 tex的质量对比
在表2、表3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又跟踪了清梳分供A201C精梳机与清钢联供FA261A精梳机的纺纱生产质量情况(见表4)
从表4结果看,清钢联供FA261A精梳机配套生产的CJ18.2 tex与清梳分供A201C精梳机配套相比,其成纱的千米棉结增加86%,千米粗节增加27%,千米细节减少22%,条干CV%稍好。
从表2、表3、表4的试验或生产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结论。结论四:清钢联设备由于其自调匀整及多仓混棉的作用,在减少成纱细节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由于高速带来了生条短绒、生条棉结的增加,从而使成纱棉结大量增加。结论五:PX2、FA261A等高效能精梳机在提高产量方面确实跃进了一大步,比A201C增加60%以上的产量,但由于其高速及国内机配件质量、加工精度的有限,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精梳条棉结、成纱千米棉结、成纱千米粗节均大幅度地增加。结论六:国产清钢联与国产高效能精梳机组合生产时,其成纱各项指标成叠加趋势,与普通清梳分设备与A201C的组合生产相比,千米棉结增加了80%多,千米细节的优势却被弱化。我们认为这种设备组合不宜用于生产32S以上中高支精梳纯棉纱。-
2.5不同并条机当精梳后单并设备的对比试验(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带自调匀整的HSR1000并条机,在减少细节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与A272F、相比,千米细节减少50%多,条干CV%也有降低的趋势,千米棉结有增加的趋势。
注:1.CJ18.2 tex的质量数据为除精梳机后单并并条机不同外,其余生产设备对台对锭跟踪试验而得。2.CJl4.5tex的质量数据为粗纱、细纱设备型号相同但不同台的生产试验数据。3.精梳条由A201c精梳机生产供应。
2.6不同细纱机纺纱的对比试验(见表6)
备注:上表数据为细绒棉、精梳后A272F单并工艺生产
从表6可以看出,相同粗纱在FA506细纱机纺比在FA504细纱机纺C39.7tex,存在显著优势,条干CV%降低1个百分点,千米细节减少56%,千米粗节减少37%,千米棉结减少17%。尤其是从生产现场看,细纱断头得到明显好转,管纱毛羽得到明显改善。经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司FA504.细纱机使用年限已较久,设备整体质量及一致性较差,难以胜任纺CJ9.7tex这样的高支纱。这个试验同时也表明,国产新一代的FA506细纱机其纺纱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不作任何特殊改进、改造,就能用细绒棉正常生产CJ9.7 tex、CJ8.3tex等高支纱。
3.0生产工艺技术
3.1生产工艺流程
在上述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我司结合公司不同时期的设备配置,及时调整与精梳后单并工艺配套的设备组合,不断优化和提高纺精梳纯棉32S以上中高支纱的产品质量。
3.1.1 1998年-2000年生产工艺流程
A002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4型开棉机-A076E型成卷机-A186F、型梳棉机-A272F型并条机-A191B型条卷机-A201C型精梳机-A272F型并条机-A454E型粗纱机-FA504型细纱机-1332型络筒机
3.1.2 2000年-2002年生产工艺流程
A002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4型开棉机-A076E型成卷机-A186F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A19lB型条卷机-A201C型精梳机-A272F型并条机-A454E型粗纱机-FA506型细纱机-1332型络筒机
3.1.3 2003年以后生产工艺流程
A002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4型开棉机-A076E型成卷机-A186F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A191B型卷条机-A20lC型精梳机-ISR1000型并条机-A4.54E型粗纱机-FA506型细纱机-1332型络筒机
3.2 C118.2tex纱主要工艺参数(见表7)
4.0质量保证措施
4.1开清棉
根据同盘棉包盘中生产的棉卷重量不匀率一般较稳定的特点,将同盘棉包生产的棉卷分成两种,盘中生产的供纺精梳纯棉,盘顶盘底或人为调节过供棉量生产的棉卷供纺精梳涤棉混纺纱。单程安装自调匀整装置后,基本上不需采取此项措施。
4.2梳棉
选择针布状态完好、后车肚及斩刀落棉率相近的梳棉机供纺精梳纯棉纱,并根据落棉试验结果动态调整各机的落棉率。为克服机台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预并施行对眼定台搭配供应,具体做法为:生条桶按梳棉机机台号编号并对应使用,预并条机导条辊上标识相应梳棉机车号,每台梳棉机供应预并每眼二桶并按导条压辊架上的标识“对号入座”。遇有坏车等停台情况时,二眼同时更换二桶候补梳棉机的条子。
4.3预并、精梳后单并
4.3.1左右两个牵伸区的同档胶辊使用同档直径,并使两眼的加压一致,以达到较为统一的牵伸效果,减小眼差,并要求交接班时进行检查,以防操作过程中被调换。
4.3.2合理配置导条罗拉一给棉罗拉、给棉罗拉一后罗拉、集速罗拉一圈条压辊间的张力牵伸,减小意外牵伸,使牵伸差异率控制在1%以下。上机时,逐道反复试验比较,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张力牵伸配置工艺(见表8).
4.3.3选用生漆胶辊或已使用过的RC型胶辊,减缓胶辊吸花现象。
4.3.4加粗精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