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基于检验的准确性与尽可能地满足实际需要,本文就退捻加捻法回转夹钳转速、预加张力的选择范围、伸长装置的精度、允许伸长测试等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就诸问题改进的可能性作了探讨。
GB/T5324.2-2001《纺织品 纱线捻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 退捻加捻法》,等效采用了ISO/DIS17202:1999《纺织品 纱线捻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 退捻加捻法》,较之GB/T5324.2-1989《纱线捻度的测定》(以下简称八九标准),在隔距长度、转速、预加张力、允许伸长等方面作了较大改动,为加入“WTO”与国际标准接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标准虽为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发现该标准的某些方面尚还存在一定问题,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1.转速(以棉本色纱为例)
1.1新标准的退捻加捻法,棉本色纱试验隔距长度由八九标准的250mm,统一改为500mm;转速由原来的1500~2000r/min,改为现在的1000±200r/min;再加之每样品还需要五次的允许伸长试验测定,三方面结合起来,使得棉本色纱捻度的测定时间较八九标准增加至原来的三倍左右。这使得捻度检验的工作量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试验用工不得不做较大调整。
笔者考虑在不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可否提高转速以减少试验时间。就此对不同样品,以不同的转速进行对比试验,以探讨捻度试验提高转速的可能性。
1.2比对试验
1.2.1样品选取 本试验考虑到样品本身,因系统因素或者偶然因素,使生产波动造成的棉本色纱本身片段之间捻度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特选取我市生产控制较好、质量稳定的特大型纺织企业—“魏桥纺织集团”的三个样品作比对试验:C J 14.6tex-T T65/C35 J13tex-T C J 18.2texK
1.2.2使用仪器 温州大荣纺织标准仪器厂生产的Y(B)331D半自动纱线捻度仪。
1.2.3温湿度 温度:19 ℃ 湿度:RH 64%
1.2.4采用标准 除选用不同的转速外,其它皆采用GB/T5324.2-2001
1.2.5试验方案 从所选用的三个样品中各选取20个样品,每个管纱分别采用500 r/min 、1000r/min、1800 r/min三档转速分别作二次,每品种以三档转速分别做四十次。
1.3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3.1试验结果见表1
样品规格 |
转速r/min |
预加张力CN |
允许伸长mm |
10cm捻度平均值 |
实 际捻系数 |
C J14.6tex-T |
500 |
7.5 |
2.8 |
89.16 |
341 |
1000 |
89.43 |
342 |
1800 |
90.09 |
344 |
T65/C35 J13tex—T |
500 |
6.5 |
2.9 |
86.07 |
310 |
1000 |
85.89 |
310 |
1800 |
86.13 |
311 |
C J18.2texK |
500 |
9 |
2.5 |
71.43 |
305 |
1000 |
72.43 |
309 |
1800 |
71.35 |
304 |
表1 不同转速捻度试验结果对比 1.3.2:为更能有效地说明问题、使试验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减少因样品本身纱片段捻度波动对试验数据的影响,消除试验结果中由样品本身差异造成的误差,本文数据处理对每样品每档转速试验总次数10cm捻度平均值进行分析。
1.3.2.1 计算各类和
每一速度下的数据和:T1=246.66 T2=247.75 T3=247.57
数据总和:T=741.98
1.3.2.2 计算各类平方和
原始数据的平方和=61070.12
每一速度下数据和的平方和=183512.12
1.3.2.3 计算各偏差平方和
总偏差平方和=61070.12-741.982/9=535.64 自由度=9-1=8
组间偏差平方和=183512.12/3-741.982/9=0.22 自由度=3-1=2
组内偏差平方和=535.64-0.22=535.41 自由度=8-2=61.3.2.4 列方差分析表见表2
方差来源 |
偏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和 |
F |
F0.01 |
F0.05 |
显著性 |
转速 误差 |
0.22 535.41 |
2 6 |
0.11 89.24 |
0.001
|
10.9 |
5.14 |
|
总和 |
536.64 |
8 |
|
|
|
|
|
表2 不同转速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1.3.3处理结论
由方差分析表500 r/min 、1000r/min、1800 r/min三档转速的比较可以看出,此三档转速对试验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因而为减少试验时间,提高大于1200r/min转速是完全可行的。做为检验方法标准,既要求准确性,同样它也要求检验尽可能的及时、快速,以满足试验实际需要。退捻加捻法转速采用八九标准的1500~2000r/min,并无不妥之处。
2.预加张力
退捻加捻法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且试验结果对预加张力非常敏感。GB/T5324.2规定的预加张力范围为0.5±0.1CN/ tex,这就是说在捻度试验时,针对某一线密度,其预加张力可以选0.5+0.1CN/ tex,也可以选0.5-0.1CN/ tex。另外标准也没有说明线密度是公称线密度,还是实际线密度。在纺纱实际生产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特克斯并不等于公称特克斯,实际线密度与设计实际线密度常有一定的偏差。在百米重量偏差较大的情况下,以公称特克斯计算所得的预加张力、捻系数,其准确性就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以C J 18.2texK为例,其预加张力可以选择为10.92CN,也可以选择7.28CN。在捻度试验中试样反向加捻时,预加张力的不同,试样加捻至捻缩达到初始长度的快慢是不同的。这种快慢的不同,反映到试验结果上就是捻回数的不同,C J 18.2texK预加张力的选择范围大小差异近4CN,既然退捻加捻法对预加张力非常敏感,那么对于一个捻度试验预加张力加上 4CN与减去4CN,对试验结果不会没有影响。为具体说明起见,笔者通过一组试验进行论证。
2.1样品选取、使用仪器、采用标准 样品采用魏桥纺织集团的C J 18.2texK,随机抽取一只管纱,其它同1.2.2、1.2.3
2.2试验方案 为避免加工过程中的周期性不匀造成的样品本身的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如下程序:以预加张力11CN、7CN穿插进行,如此循环五次。
2.3试验结果见表3
转速 |
预加张力CN |
允许伸长mm |
试验顺序号 |
10cm捻度平均值 |
实际捻系数 |
1000 r/min |
11 |
2.5 |
1 |
71.93 |
307 |
3 |
72.48 |
309 |
5 |
72.53 |
309 |
7 |
73.77 |
315 |
9 |
72.86 |
311 |
7 |
2 |
70.81 |
302 |
4 |
69.73 |
297 |
6 |
71.01 |
303 |
8 |
70.85 |
307 |
10 |
70.75 |
302 |
表3 不同预加张力捻度试验结果对比1. 4数据处理(同1.3.2)
2.4.1 计算各类和
每一张力下的数据和:T1=363.57 T2=353.15
数据总和:T=716.72
2.4.2 计算各类平方和
原始数据和平方和=51382.50
每一张力下数据和的平方和=256898.0
2.4.3 计算各偏差平方和
总偏差平方和=51382.50-716.722/10=13.74 自由度=10-1=9
组间偏差平方和=256898.0/5-716.722/10=10.86 自由度=2-1=1
组内偏差平方和=13.74 -10.86=2.88 自由度=9-1=8
2.4.4 方差分析表见表4
方差来源 |
偏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和 |
F |
F0.01 |
F0.05 |
显著性 |
张力 误差 |
10.86 2.88 |
1 8 |
10.86 0.36 |
30.17
|
0.001 |
5.32 |
** |
总和 |
13.74 |
9 |
|
|
|
|
|
表4 不同张力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2.5结果分析 由方差分析表可知,标准规定的预加张力之内,取不同的预加张力对捻度的试验结果是有影响的。因而标准规定如此大的预加张力选择范围,赋予被测量之值偏大的分散性,且线密度越大,由此造成的误差也越大,这样这就会严重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这样与标准制订的原则是不相符的。笔者认为预加张力可以这样规定:0.5CN/ tex±0.5CN,这样严格地控制了预加张力的取值范围,比较合理一些。
3.测长装置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