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03年全国纺织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作为题为《以信息化带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讲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纪朝作全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工作主题报告;会议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新技术进行现场咨询,交流和介绍了信息化建设企业案例和经验,组织企业现场观摩江苏茶梅灯芯绒公司ERP兴企强业的成果。会上还对深圳中冠纺织印染公司、江苏宏源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茶梅灯芯绒集团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上海海螺(集团)有限公司等荣获“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优秀奖”10家企业进行了表彰。全国地纺织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以及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领导、技术人员近200人出席会议。
会上,杜钰洲会长强调指出,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先进生产力不仅是设备、技术,还有人的素质。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就是人的素质,靠计件工资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职工素质的提高就是要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最大限度改变了劳动组织协作关系,推进科学管理;规模经济也应当从信息化角度来研究,应当考虑的你拥有多少资源,而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要考察企业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把企业做强。先进生产力五条都与信息化有实在的关系。去年我国纺织行业用35亿元美元购买先进设备,今年又增长31%,远远超阶级过出口增速。但企业对信息化投入远远低于先进设备投资。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
我们面临的是跨国生产方式、跨国开发、跨国研究、跨国采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跨国公司,小生产方式、小企业是无法与其竞争的,只能在农村市场、局部市市场参与竞争。进入跨国产业链就是生产力,跨国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就是信息化,要以信息化带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能使企业抓住机遇、避免风险,迅速进入跨国经营领域;信息化最能优化存量,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档次、设计、技术系统的创新。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及快速应变也离不开信息化。
杜会长指出,中国纺织工业进入新时期,形势令人鼓舞,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工业发展的表现。同时,应该充分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发展更多是依靠数量的扩张,从数量到质量、效益技术转移不够,存在着盲目性,要鼓励企业有上水平上档次;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缓慢,规模以上管理费用、财务下降成为利润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销售成本率下降不多,说明我国纺织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多少无形资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加快信息化工作。杜会长对今后纺织业的工作,他提出了三个重点目标:
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现在高档产品比例太低,特别是在出口市场中,中国纺织品主要属于大众消费范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超级市场份额很大,在百货商场第二,但在高档市场中很少。要重视产品使用功能性开发,创造一个功能就是一个市场.产品成文化品位也是质量,文化品味是一种文化生产,对消费者的满足和着重追求产品的高质量、高功能和高品位。
二是提高创新能力。现在产品创新是纺织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产品创新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在内,三个创新都是靠信息网络,设计人员没有信息创新就无从谈起.
三是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要完成市场预测、市场营销和管理方式的革命。市场预测、决策都靠快速反应。美国纺织产业转移慢就是靠信息化。世界性的市场就在网络之中,离开了网络就很难进入主流市场,就只能占在边缘。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都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他最后了号召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信息化优秀企业的行列中来。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2500多家纺织企业建立了网站,比去年提高15.6%;在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纺织企业中,计算机从2000年平均50人一台到今年平均30人一台;加入互联网的企业比例从2000年的30%提高到50%;83%的企业应用了财务管理软件系统;16%企业应用了客户管理软件;9%的企业应用了ERP系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部主任杨纪朝说,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认知、理解、使用和提高的过程,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是综合效益。企业信息化一要考虑行业特点,二要量体裁衣、分出轻重缓急,信息化必须适应企业内部产业链和管理的要求。协会将要按照统一规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分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