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公布,围绕“产业集群” 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尤其对于占据其中大半江山的服装行业来讲,更有重新审视的必要。集群化发展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低水平量的延伸之后,对区域品牌的整体塑造、对综合功能的多位思考、对经济增长点的全新探讨,正在成为主宰产业集群发展的主流声音。
从“温州现象”说起
“产业集群”概念虽是这两年才有理论上的升华,但实际上产业集聚这个现象很早就在行业内显露端倪。这里有个小插曲,1998年中国服装协会在温州开全国行业工作会议时,来的代表特别多,通知了350人,结果去了700多人,尽显温州西装群体的活跃,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温州男西装的集聚效应,当时业内称之为“温州现象”,经济领域也称“温州模式”。到1999年,“创建中国服装名城”的构想已被写进服装行业十五发展规划。速度之快,足见其活力。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很多服装名城名镇都在当地经济中占到50 %左右的比例。
正如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所说,服装产业比较早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市场竞争环境里,通过产业集聚这种现象得到了发展;在一些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比较好,由于民营企业机制的活跃,再加上产业集聚地起的作用,那里率先实现了服装产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产业与市场互动
产业集聚现象在服装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每一个产业集聚地都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而且产品品类的特色比较集中。例如:河北榕城以衬衫为主;山东青岛即墨以男西装、衬衫为主;江苏金坛以出口为主,被称为“航空母舰”的晨风集团背后有巨大的加工企业群,而常熟的羽绒服比较集中;浙江枫桥的衬衫,宁波、温州的男装,杭州的女装,湖州的童装,嵊州的领带,嘉兴平湖由“茉织华”一个大企业带动上百个小企业从事加工,整个县出口5亿~6亿美元,其中茉织华就占了 2亿多;广东由南向北,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名瑞专做珠绣、婚纱、晚礼服,晚礼服出口平均单价将近100美元,其中最贵的一件婚纱晚礼服要3 000多美元,创全国单件服装出口创汇水平最高纪录。
据介绍,这些产业集聚地围绕着某一类主打产品,使这个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非常明显。有些地区是产业推动了市场,更多地区是有了市场的带动,引导了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以后产业链也随之形成,市场的辐射功能、流通功能、扩散功能逐步得以健全。
服饰文化催生品牌
2003年是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地的服饰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提倡设计、提倡服饰文化、提倡市场流通的带动渐成气候,一些特色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在国内迅速叫响,进而产生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纵观其间,形态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加工品牌,如常州金坛、嘉兴平湖出现了一批专以加工为生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但因加工的数量、质量、品种非常好,被称为“加工品牌”。第二种是应当提倡的原创品牌,由本企业设计师负责这个品牌的设计。去年服装业国家队到德国CPD参展,带去的都是原创品牌,其中有几个女装是设计师品牌,如 广州的“例外”。第三种是外来合资或合作的品牌。这三种情况在产业集聚地同时并存,发展速度最快的当属原创品牌。
哪里有碰撞哪里就有火花
有观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需要通过在区域内的专业分工和群体协同,强化“整体出击”能力;而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企业之间基本上是竞争多于互补,交流与协作不足。蒋衡杰副会长表示,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数量上的延伸达到一定规模后,高水平、高层次的提升成为必然,产业集聚 地不仅是生产集聚地、品牌集聚地,还应当兼具物流中心、服饰文化中心、时尚中心等多种功能,成为媒体关注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重心,在社会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我们的营销手段还比较传统,有些产业集聚地仍处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阶段,国际化水平更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集聚地的发展。现在流通领域的国际大牌基本上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些跨国大型零售企业在拿货的时候,杀价非常厉害,一旦进入,前期积累的品牌运作力将大大受挫。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言,洋品牌与 我们民族品牌的碰撞就在卖场里产生。
产业集聚地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关键是市场发展了,产业适应了市场因而壮大。现在要倒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只有变适应市场为主动创造市场,引领时尚,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卖点,才能创造产业集聚地新的发展空间和财富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