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近期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从“规划”中可以发现给纺织板块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原料流通体制改革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多年来纺织产品已完全市场化,但纺织原料却没有完全走向市场,使纺织企业不能灵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降低了国际竞争力。如国家对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使国内价格经常背离国际价格。今年以来国内棉价一直高于国际棉价的20%以上,棉纺企业用国内高价棉生产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因此由棉纱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毛纺行业所需羊毛的75%需要进口,而进口许可证等限制使进口羊毛在数量、品种、质量方面很难满足毛纺企业的需求。针对这些情况,“ 规划”中明确提出,“棉花流通领域要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推进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棉花价格、标准、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赋予大中型企业、出口骨干企业棉花进口经营权”。其实棉价本身的高与低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与国际棉价接轨,这样企业就能够平等参与国际竞争。棉纺类上市公司中华茂股份、常山股份、第一纺织等属于大型出口骨干企业以及鲁泰A/B、维科精华等深加工企业都将从“棉价接轨”中受益。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口羊毛关税的降低及许可证的取消已是大势所趋,上市公司中江苏阳光、凯诺科技、三毛派神、南山实业等一批毛精纺企业将从中受益。
二、国有经济的退出有利于资产重组。
纺织工业属于竞争性行业,近几年国有经济在纺织行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按产值计算,目前国有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0%。但“规划”中依然把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作为重点,“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通过调整使国有资本以价值形态得到流动,……国有投资公司可以选择在竞争性领域的优势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因此,可以认为纺织板块仍是国有股减持的重点。除发行新股减持10%外,国有股协议转让将成为国有经济从纺织行业退出的重要形式。多年来纺织板块是重组的“多发地带”,一批企业通过重组获得了 “凤凰涅磐”式的新生。但仍有许多公司包括业绩较好的公司,希望通过股权的调整,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调整业务方向。国有股的减持必将促进纺织板块的资产重组。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外资和民间资本将成为国有资产的主要买家。与过去“买壳”不同的是,外资购买的对象往往是业绩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企业,其目的无非是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三、支持优势企业意味着强者更强。
为应对我国入世带来的挑战,“规划”中特别强调要支持优势企业的发展, “对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配额、技改贴息等手段, ……促进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纺织板块中的优势企业主要指业绩优良、主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如申达股份、华联控股、龙头股份、鲁泰A/B、敦煌集团、浙江富润、益鑫泰、华源发展、茉织华、雅戈尔、杉杉股份、华茂股份、凯诺科技、江苏阳光、三毛派神、丝绸股份、鄂尔多斯等。这些公司是行业的佼佼者,近两年已受惠于国家的政策倾斜,入世将为其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加之国家在“十五”期间的政策支持,他们将获得快速发展。
四、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纺织品按最终用途划分为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大类。目前我国三大类的比重为67∶20∶13,而发达国家三大类比重为各占1/3。产业用纺织品因科技含量较高,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水利、交通和建筑等行业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规划”中预测,“‘十五’期间,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消费潜力很大,将出现市场扩张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目标中提出,“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67%、20%、13%调整到2005年的64%、21%、15%”。上市公司中申达股份的主营业务涉及产业用纺织品,包括汽车地毯和土工布,发展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