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服装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到1980年,服装年产量增至10亿件,比1950年增长了15倍,年递增速度为9%,全国拥有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增加到7400余家。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服装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服装工业第一次产业升级的10年。这10年中行业科技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组织了多次流行趋势发布会,把趋势预测、主题设计、试销验证结合起来,使一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国内服装企业的实力得到了加强。
1986年末,国家决定将服装鞋帽行业从轻工业部成建制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一举措为发展大纺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服装为“龙头”发展大纺织的意识逐步被接受;以纺织为依托发展服装工业的认识也得到了加强。
自90年代以来,服装工业科技开发取得明显的进展。“服装号型”、“服装流行趋势研究”、“服装设计与加工工艺示范中心”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相继完成,并先后建立了“国家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在此期间,在服装行业内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立体熨烫包装,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的模块式组合及吊挂流水线等,使服装行业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进入90年代后,服装行业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是服装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贯彻实施,按参照国际先进标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对西服、衬衫、羽绒服等重要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并制订了标准。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了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随着改革的深化,服装行业内一批已建立股份公司制度的企业,开始进行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还有一些企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大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增强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目前全国设有服装科研机构100余个,除北京、上海两所服装学院外,在全国40所高等院校内设有服装系或服装专业。
为监督和保证服装产品质量水平,先后建立了35个地方质量检测站及南北两所国家级服装质量检测中心。
2000年,全国服装产量达116亿件,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360.72亿美元,占全部纺织品出口金额的72.4%,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4.5%。
前进中的中国服装行业已经形成了集科技、教育、内外贸及工业为一体的完整的工业体系。21世纪,中国这个世界“服装大国”正大步向“服装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