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纺织服装业概况
丹麦纺织品、服装业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丹麦工业的繁荣也推动了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1973年丹麦加入欧共体后,在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内,纺织品和服装也像其他商品一样进出口限制全被取消。但由于丹麦纺织品和服装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欧共体成员的资格并没有为丹麦纺织品和服装带来更多的出口机会。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丹麦克朗疲软和挪威从丹麦进口大量纺织品和服装,促使丹麦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一度有较大的增加。80年代后期及进入90年代以来,丹麦纺织品、服装业主要呈现出集中化、专业化及外加工越来越多等特点。丹麦的纺织业并不完整,几乎没有纺纱和织布业。但从印染后整理到服装设计、加工、贸易、销售都有明确的分工,往往一家公司只从事其中一个或几个功能程序,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分销、贸易、服务体系。典型的丹麦服装企业一般只有20至100个雇员,为数不多的几家大企业公司才拥有300至500以上的雇员。
据丹麦纺织品和服装业工业联合会统计,1993年丹麦纺织品、服装业就业人数为17973人,1996年下降为16220人。纺织、服装业的产值,1993年为112亿丹麦克朗,约合17.3亿美元,1996年上升为122亿丹麦克朗,约合21.1亿美元。
随着丹麦国内生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丹麦纺织、服装业面临亚洲、南欧、东欧国家的激烈竞争,相当一部分纺织品服装加工业务向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尤以与东欧的波兰等国业务发展最快。
丹麦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发展较快,1998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为417.1亿克朗(约合65.3亿美元),占1998年丹麦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3%。丹麦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对象主要是欧洲各国,1998年丹麦从德国、英国、荷兰三国进口纺织品占40.7%。印度排在第8位,我国排在第11位,占1.7%。丹麦服装的进出口对象与纺织品则不同,1998年丹麦服装的进口国别前3位是:中国占15.7%,波兰占9.8%,意大利占8.7%。
目前丹麦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执行欧盟的统一政策,对来自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纺织品和服装实行配额管理。
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是丹麦乃至北欧国家最大的服装盛会,自1973年以来每年2月、8月各举办一次,每届的展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每届参展商约600家,与会厂家代表1600人左右。与会期间有服装表演,展示时装最新设计、流行面料及花色等,我国部分企业曾来参展,但为数不太多。以前我国企业参加该博览会需经贝拉展览中心自行委托的当地一家企业代理,目前则可直接申请参展。
丹麦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
按丹麦统计,丹中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额占丹中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1998年丹中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为25.8亿丹麦克朗(约合4.04亿美元),占当年丹中贸易总额的83.8亿克朗(约合13.1亿美元)的30.8%。
在我国与丹麦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中,我纺织品对丹麦出口较少,仅占丹麦纺织品进口总额的1%左右 。然而,我服装对丹麦出口在丹麦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则较大,从1991年以来一直居丹麦服装进口国别地区的第一位。1998年丹麦从我国进口服装额为24.4亿克朗(约合3.82亿美元),占丹麦服装进口总额的15.7%,比上年增长5.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丹麦从波兰等东欧进口服装大量增加,1998年从波兰进口服装已占丹麦服装进口总额的9.8%,居丹麦服装进口国别地区的第二位,已成为中国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有关企业应加强对丹麦服装的推销力度,适当多参加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扩大中国货的影响,以巩固我服装在丹麦及北欧市场的阵地。另外,由于我服装对丹麦出口关税较高,在13%至16%之间。其中,男女装大衣、风衣、夹克、运动服、滑雪衫关税为14%,男女内衣、裤子、衬衫、睡衣、文化衫关税为13%,手套、辅料关税为8.9%,加之我国对服装配额实行招标制度以后,购买配额费用增加了出口成本,这就使某些品种难以对欧洲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