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国内纺机业的当务之急。业内人士认为,国产纺机要成功抵御国外先进纺机设备的冲击,必须提高全行业的综合素质。
2000年伴随着纺织业的大幅度回升,纺机行业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绩,棉纺织设备、针织设备、麻纺织设备、丝绸机构设备等产量实现大幅增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对186家企业统计显示,全年销售收入达到135.84亿元。但是在技术含量高的织造设备、染整设备、化纤设备等的产量有限,难以同国外产品竞争,有限的销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对纺织行业技改政策形成的。
业内人士指出,短期的繁荣难以掩盖技术落后的现实。国内纺机企业竞争力不强的症结在于,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稳定问题,零部件加工精度差;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照搬国外产品式样,缺乏创新;产品配套性差,技术结构、产权结构有待调整;企业管理不规范,纺机企业“国家队”多,但基础管理薄弱;发展投入少,造血机能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很弱等。
国外公司之所以有很强的竞争力,技术领先固然是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纺机业总体上属于技术成熟的产业,虽然新技术不断出现,但都是“锦上添花”。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是纺机产品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工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纺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行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行业。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都表明,我国纺机企业最缺乏的还是“综合素质”。
多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扶持民族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及管理上的漏洞,纺机企业始终没有能增强体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不少企业资不抵债,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但由于体制的制约及各种主客观因素或具体条件的限制,纺机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远未发挥出来。同时,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断降低,不仅许多人才流失,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到国有企业工作。
对国内纺机业来说,要想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最现实、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改革和改制,形成良好的企业综合素质。
有关人士认为,如果国内纺机企业能够在改革改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综合素质,企业在技术进步上也就有了好的基础和机制。事实上,制约国内纺机企业研发、生产及其他能力的,并不是开放政策和国外公司的进入,而主要是企业自身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