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国纺织业在寻求由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而我国纺织品质量却与国际纺织品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突破纺织品质量的关卡是我国纺织企业冥思苦想的“难题”,面料可谓是纺织品中的一大主流产品,它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作为产销大国,在2003年纺织工业纤维的加工量由2002年的175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国产消费占其中总量的80%。然而,国内纺织面料的质量、知名度和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相当明显。为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具有优势的竞争环境,我国纺企就不得不寻求纺织面料质量的新突破。
过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制约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的瓶颈因素就是纺机和印染两大环节,随着纺织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观点已在日渐得到修正。我国纺机和印染技术在不断提高,这两个曾制约纺织面料质量的关键环节,从技术、装备等硬件准备方面都已经走上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因此,纺机和印染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的关键因素。既然“硬性”因素已不再,那么我国纺织面料质量为何还提不上去呢?由此,我们需从“软性”的角度出发,寻求纺织面料“软性”新突破。
纵观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如何才能从软性的角度去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呢?我们有了好的技术,好的设备,是否就代表我们把好的技术和设备都运用好了?产品质量就能提升?这些问题都有待纺织企业深思。
据业内人士分析,制约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的两大关键环节,纺机和印染已不再是主要因素,对纺织面料质量来说,纺织机械硬件的影响已日渐减少,而目前急需突破的瓶颈是那些弹性化的软性因素。
目前,我国纺织业的设备国际化应用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国内纺织企业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中,进口成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拥有量已具相当规模。过去,中国是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最大买家,一些速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纺织整机设备和零部件都严重依赖进口。有数据显示,在2002年的棉纺纱机械采购量居世界第二位,毛纺机械、转轮纺机、织机采购量均居首位。但从2003年起,国产纺机凭借“价位实在,售后服务较好”的优势,使进口纺机数量大幅下降,且国产纺机从技术上不断创新,部分纺机已接近国际水平。中国纺织装备水平可以说已从硬件上具备国际一流水平,但中国纺织企业对这些先进设备的工艺开发、机械性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先进的设备,造成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因此,纺织产品的核心附加值没能体现出来,纺织面料的质量也就很难提升上去。
硬件条件已具备,仍不能提高纺织面料的质量,我们的纺织企业就必须考虑从软性的角度寻求新的突破口。因此,我国纺企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纺织企业设备、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企业运用现代智能设备研究工艺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工艺,这才是提高织造水平、提升面料质量的有效之举。
曾经制约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的瓶劲因素之——纺机已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并能从软性找到突破口,那么另一瓶劲因素——印染,又该如何从软性角度寻求新的突破口呢?
我国印染业近年来在市场化进程中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资本结构呈多样化,印染业企业也具有了较好的资本运作实力和较先进的设备水平。可以说影响印染业发展的硬性因素已不再那么明显,当前,印染业发展急需突破的是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而要提升纺织面料质量、产品附加值,印染业面临的问题仍是软性因素大于硬性因素。
如何解决软性因素的制约,突破关键技术的瓶劲?随着消费者对纺织品面料的质感、着色、图案设计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国际纺织品竞争焦点正逐步转向设计创新产品、预测流行趋势、引导流行理念上。因此,为提高纺织面料的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国际纺织品发展潮流,我国印染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构思创新、设备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从软性因素上找到根本原因,并不断改进,真正打破印染对纺织面料质量影响的瓶劲。
一个产品能引领潮流,必然会有它的独到之处,如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等因素总能胜其它产品一筹。要想从各个环节提升纺织面料质量,在寻求到新的突破口时,提醒企业别忘了还需从细节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