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纺织强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及其演变来看,化纤产业的竞争力和化纤纺织品的出口规模是衡量纺织强国的一个基本标志。1996年我国的化纤长丝织物出口只有5000万米,1998年2亿米,去年达到了22亿米,这是纺织品出口的一个巨大跨越。在2002年以前,我国化纤长丝织物进口远远大于出口,1999年进口长丝面料32亿米,去年仅进口23亿米,基本已经实现了进出口平衡。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出现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扩大化纤纺织品出口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方向。 应该看到,我国化纤纺织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首先,完善的产业体系使我国化纤纺织业具备国际竞争的综合比较优势。我国化纤纺织工业拥有独特的劳动力优势;从装备上,尽管我国整体装备水平不高,但先进装备的绝对拥有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在硬件竞争上已不处于劣势;我国大纺织中的化纤、纺织、印染到服装等内部行业链环环紧扣,品种花色齐全、可供选择余地大,一条龙、集约化的综合优势明显;随着国内化纤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纤新产品的开发,新型纺织纤维也伴随着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得到更大范围的利用。这些都是我国纺织出口的综合竞争优势的体现。其次,化纤纺织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产业积聚"特征,使我国的化纤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学习效应"。第三,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化纤纺织品出口骨干企业并成为扩大出口的中坚力量,外商投资的高新纺织类项目将为纺织品出口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调整纺织产品的出口结构,扩大化纤纺织品出口,首先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要建立行业性的面料、化纤制成品开发中心,集中力量攻关全局性、普遍性的出口技术难题(如绿色壁垒问题)。三是建立新产品开发的市场保护机制,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从鼓励创新的角度出发,应在国内市场建立产品设计的保护机制。四是全方位开拓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入WTO之后,我们要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利用新的开放条件,加大对重点国家的开拓力度。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是化纤及化纤制品出口的强国和地区,但韩国、日本同时也进口中低档的化纤产品,所以要认真研究其进口的结构,寻找市场机会。同时,也要把眼光瞄准非洲、中南美、中东欧、南亚、西亚等市场。(中国化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