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的不断加快,纺织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纺织工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纺织大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加快科技进步,不仅是中国纺织工业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建设纺织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纺织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基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以2010年发展目标为主提出本纲要,作为全行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
2003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000多万吨(其中国产纤维172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是1980年的5.86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主要纺织产品,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中国国内纤维消费总量已占世界1/5,成为世界纤维消费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情况调查,2003年城乡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按可比物价比1978年扩大9.5倍,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21%,其中从2001年到2003年年均增长12.65%。纺织全行业年销售产值约达21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6120个,销售产值12637亿元。全行业从业人数约1800万人,是1980年从业人数的3倍。199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379.67亿美元,占世界的12.34%,开始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804.8亿美元,是1980年的18.25倍,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8.36%,贸易顺差达648.9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254%。2002年我国纤维制品出口额占全球比重达17.53%(见表2)。事实证明,纺织工业不仅在我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实现小康生活的战略发展阶段,而且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一直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支柱性作用的传统产业。
表1:全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变化表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 量 |
2003年/1980年 |
1980年 |
2003年 |
化学纤维 |
万吨 |
45.03 |
1181.14 |
26.23 |
纱 |
万吨 |
292.6 |
983.66 |
3.36 |
布 |
亿米 |
134.8 |
353.52 |
2.62 |
印染布 |
亿米 |
80.7 |
251.78 |
3.12 |
绒线(毛线) |
万吨 |
5.73 |
65.75 |
11.47 |
呢绒 |
亿米 |
1.01 |
4.43 |
4.39 |
苎麻布及亚麻布 |
亿米 |
0.41 |
3.68 |
8.98 |
丝 |
万吨 |
3.54 |
11.1 |
3.14 |
丝织品 |
亿米 |
7.59 |
63.31 |
8.34 |
梭织服装 |
亿件 |
9.4 |
136.73 |
14.55 |
针织服装 |
亿件 |
约35 |
225 |
6.43 |
产业用纺织品 |
万吨 |
53(1988年) |
261.79 |
4.94 |
表2: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增长情况 |
单位:亿美元 |
年 份 |
1980 |
2003 |
年均增长率(%) |
纺织品服装 |
44.09 |
804.84 |
13.46 |
其中:纺织品 |
27.56 |
285.68 |
10.7 |
服装 |
16.53 |
519.16 |
16.17 |
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 |
35.53 |
648.98 |
13.46 |
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
955 |
3530(2002年) |
6.12 |
二、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我国纺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纺织工业的生产力。在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历程中充分展现着不同时代的技术特征,特别是从1982年开始,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首次超过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且每年保持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使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从1980年的25.4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88.89亿元,增长10倍;更新改造投资从1980年的13.0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21.97亿元,增长32倍。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对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4-2003年十年间引进先进装备达248亿美元,其中2003年进口装备达46亿美元,约占当年关键设备投资额的50%。纺织行业大量吸收海外资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而且传播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经营方式。到2003年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占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资本比重已达33.61%,海外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全行业的34.5%。我国在"十五"期间对纺织工业大规模结构调整的方针使纺织工业在1998-2000年三年中间淘汰了近1000万锭的落后棉纺设备,同时鼓励企业技术更新,使90年代以来新技术占全行业比重达到1/3。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使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的4841元/人上升到2003年的38226元/人。
三、我国纺织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实现历史性进步
1、纤维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纺织原料结构的重大改变
对世界合成纤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主开发研究,使我国的化纤产量由1980年的45万吨提高到2003年的1181万吨,占世界产量1/3,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化纤生产大国。1998年以后,国内产学研攻关聚酯技术装备产业化成功,以及长短丝技术装备开发成功,使大规模聚酯项目建设投资下降75%左右,建设周期缩短一半左右,合成纤维技术进步使我国化纤在纤维原料中比重由七十年代末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5%。(见表3)
表3:化纤工艺技术发展对比表 |
工艺 |
产能指标 |
单线生产能力 |
20年前 |
现在 |
聚合 |
连续缩聚(t/d) |
100 |
600 |
长丝 |
卷绕速度(m/min) |
3000 |
7000 |
短丝 |
生产线(t/a) |
7500 |
40000 |
加弹 |
变形(m/min) |
600 |
1500 |
化纤产品差异化、功能性和应用领域的开发能力的提高以及广泛国际合作,使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已达到25%左右。运用高分子技术在细旦和超细纤维、异型纤维、卫生防护和航天等产业用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为服装面料提供了上佳原料,开辟了新的资源领域。此外还研制了蛹蛋白粘胶长丝、PBT纤维、分形涤纶纤维等新纤维,为纺织产品提供了新的优质原料。
2、加工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产品开发、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纺纱工序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特别是对国产清梳联、精梳、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布等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纱支、品质、品种有了质的飞跃,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大大提高,适应了国内外市场“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的发展趋势(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