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 孙瑞哲
1 后配额时代的来临
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从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配额将取消,后配额时代到来了。
消除了配额体制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人为扭曲,为世界纺织品贸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将得到扩展,在国际纺织产业链中更充分地发挥全球纺织生产供应基地的作用。但同时,没有了配额限制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趋复杂。失去配额体制限制的国际市场,也意味着价格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的挤压,这是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总体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根本上来讲,我国纺织业大而不强的弱点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如何从量的增长模式向提高附加价值、品牌运营的模式转变。这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纺织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了解国际采购链走势对产业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重组国内产业链,认清在后配额时代市场环境中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依旧存在,我们既要通过产业外交手段努力消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合理制约因素,也要客观地承认社会发展、科技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其相对合理性。最为重要的是完善自身,即企业和行业要围绕创新、质量、快速反应健全自己,了解国际市场产品走势、质量要求、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并使产品开发和经营运作与之接轨,强化企业、区域、行业品牌运作并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世界加工厂向时尚策源地的转变,这是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的任务,是中国纺织产业保持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 后配额时代产业环境的变化
2.1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
世界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日趋明显,经济前景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4.6%(按购买力平价测算),比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世界银行预测世界经济增长3.7%(按市场汇率测算),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2004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称,世界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较长增长期。
上述的乐观估计基于几个主要经济体同步出现强劲复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距离2001年美日欧经济同时陷入衰退已有3年时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周期性复苏效应相互迭加,改变了世界复苏主要依靠美国经济拉动的局面,美国经济2004年以来进一步强劲复苏,全年GDP增长可能为3.5%左右;日本经济2004年第1季度增长1.5%,且连续3个季度保持增长,基本走出经济长期低迷局面;欧元区经济2004年第1季度增长0.3%,是自2001年第2季度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俄罗斯GDP第1季度增长7.4%。这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添了极大活力,为世界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创造了条件。
亚洲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中国经济2004年上半年增长9.7%。除中国和日本以外,亚洲主要国家2004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在4%~7.6%之间,第2季度的经济增长保持在3.5%~7%之间。中国、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能源和通货膨胀的威胁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同时也存在隐忧,主要体现在石油价格的上涨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两方面上。主要经济集团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将加剧货币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石油价格飞涨的主要源于地缘政治的紧张状况和种种投机因素,全球经济的恢复和中国对石油迅速上升的需求推动了这种上涨。今年油价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0月8日纽约商品交易市场11月原油期货价格已突破53美元/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将降低1%。石油价格可能对通货膨胀和利率造成影响,虽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通货紧缩威胁消失,但潜在的通胀压力也逐渐加大。
世界贸易呈现回升态势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也带来了世界贸易的强劲复苏,世界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长率可望达到5.4%,比2003年提高2.5个百分点;WTO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比去年增速提高3个百分点,高于10年来的平均速度;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7%~8%。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国际资金、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大流动。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为7.2万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达9.3万亿美元,但主要是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全球贸易增长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贸易比例为32%,其中低附加值工业产品比重较大,高技术产品出口仅占世界总额的10%。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21.1%)和欧盟(19.9%)之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发达国家从物美价廉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也受益于中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增加了对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机会。
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1—5月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同期出口增长33.4%,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1)
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对生产资料采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产品出口带来机遇。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4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贸易顺差2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政治服务,争取纺织服装等制造业的支持必然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两党紧迫的需要。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为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2)
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逐步增大。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3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2004年1—4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了9.6%、5.2%、25.5%和12.9%。(3)
2004年第1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2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东扩,为中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但是中国对欧出口也面临着不利因素,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对欧盟出口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经济现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呈现飞速增长的外向型状态,2002年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51%,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7.1%,达到8512亿美元,由2002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中国经济2003年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2%,既高于美国(22.8%)、日本(23.1%)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28.4%)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但如果消除加工贸易造成的重复计算等因素,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
2.2 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
2.2.1 配额取消后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些国家认为,取消配额将会使中国侵占其它纺织品出口国的市场份额。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某些国家一方面通过在舆论上制造“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2005年后的纺织业增长幅度将达到100%~200%,使很多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感到不安,要求延长纺织品配额取消时限;另一方面,纷纷采用其它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制约中国出口大幅增长。因此,配额取消以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新的形势长期存在下去,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出现新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关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认证将可能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后配额时代常用的贸易限制手段。
关税贸易壁垒
配额取消后,关税特别是区域优惠政策所形成的差别化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因素,是出口环节中最直接的壁垒。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纺织服装整个行业的总体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分别为9%、10.2%、8%,并在世贸组织中承诺到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部门的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以下。欧盟在WTO约束的纺织品服装关税中,纺织品关税平均为6.2%、服装为11.3%,美国2005年的服装关税还将在11.5%。关税本身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
另外,发达国家实行的区域集团化的歧视性关税政策对区域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是一道屏障,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配额取消后的积极影响。最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