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一、我国苎麻产业将进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苎麻号称“中国草”,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特色作物,苎麻纤维及其制品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出口创汇龙头产品之一。从2005年1月起,国际市场将按世贸组织条款取消对我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这将为苎麻业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引领我国苎麻产业步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苎麻纤维及其制品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还作为大宗商品出口美国、西欧及东南亚国家,年均创汇近5亿美元。最新资料显示,原麻价格已由2002年的5000元/吨左右上涨到目前的9000元/吨,纯麻纱价格由2002年的25000元/吨左右上涨到35000元/吨左右,苎麻纺织业市场前景可观。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天时”、“地利”均已具备,只需“人努力”,“中国草”就可变为真正的“富民草”。目前,苎麻产业市场、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正加快成长,呈现出朝阳产业的特性,具体体现在:
一、绿色消费浪潮使麻纺织品重新受到国际市场青睐。苎麻单纤维较粗而长,是天然纤维中强度最强的纤维,能加工成高支数的纯麻细薄织物,且由于它具有凉爽、散热快和天然的抗菌特性,因而是一种很好的天然纺织材料。投身苎麻业近20年的湖北通联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剑峰介绍说,苎麻纺织品采用绿色天然原材料,透气性好,燃点高,防腐性能好,目前欧美市场对高档麻织品需求量极大。
二、我国苎麻原料资源在全球依然保持垄断地位。据著名的苎麻研究专家、武汉科技学院教授曾庆福介绍,苎麻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总产量约占世界的90%。我国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至20万公顷,纤维总产达到12万至25万吨。苎麻纤维是轻纺工业极为重要的优质原料,麻纺的附加值是棉纺的4-5倍,我国苎麻纺织、印染企业已达800余家,固定资产值突破30亿元,生产各类纺织品总量超过100万吨。
三、支持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储备已相当丰富:苎麻科学研究从建国初期的地方品种筛选发展到目前采用常规和高新技术相结合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辐射育种、无性繁殖技术、无融合生殖技术已跻身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行列;苎麻微生物脱胶初加工技术、细菌-化学联合脱胶技术、苎麻生物脱胶及工艺设备等技术,与常规化学脱胶技术比较,脱胶成本下降6成,节能3成左右,纤维质量和可纺特性提高近3个等级;国内苎麻纺织机械设备制造水平已世界领先;麻棉混纺、麻与化纤材料混纺等技术已进入实际生产推广阶段。
四、惠农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将引导资金流向苎麻产业。苎麻生命力强,不浪费农田,小沟汊、荒山贫地都可以长,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现在种植一亩苎麻的收入可以达到1260元,如果使用新品种还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苎麻深加工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和小城镇的就业问题也会带来积极影响。当前,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苎麻种植业能得到广泛的支持。此外,苎麻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属于重点支持的行业,即使银根紧缩,融资也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由于原料供给和后加工整理技术的滞后,出口创汇的苎麻产品一直以精干麻和坯布等半成品形式为主,技术附加值极低。从近年国内苎麻纺织产品的出口情况来分析,初加工、低档次的苎麻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深加工、高档次的苎麻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在逐年上升。目前苎麻纺织工业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开发、增加产品加工深度和提高产品质量上。
专家指出,苎麻制品的天然缺陷在于“比较硬,感觉不柔软,舒适性差一些”,因而,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必须围绕终端产品的舒适性做文章。苎麻产业“换代”重在种植业,也就是要采用新品种,“升级”重在纺织业,也就是要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在精纺、混纺方面下功夫。
今年以来,苎麻纺织业一直保持投资火热的发展势头。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国麻纺纺锭总数为29.8万锭,其中湖北占全国60%以上,江西和湖南占30%。有关专家预测,到明年底麻纺纺锭数量将突破50万锭,未来5年内最少要达到100万锭。纺织业的火爆必将导致原料紧缺,有关专家提醒,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在新增纺锭的同时要重点考虑原料保障问题,而广大农民一定要注意更新品种,因为传统品种有可能会“卖不出钱”。
二、苎麻产业亟待摆脱微利局面
苎麻投资热并没有带来全行业及产业链的利润提高。中国麻纺行业协会通过对主要苎麻纺织企业的摸底调查后统计,2004年上半年麻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1391.41万元,产品销售产值425631.57万元,但实现利润总额34882.80万元,其中纯利润10407.06万元,利润率不足10%。而在麻纺行业中举足轻重的苎麻纺织盈利水平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04年上半年苎麻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840万元,产品销售产值19052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894万元,利润率仅为6%左右,产业整体利润率亟待提高。
专家指出,苎麻产业之所以摆脱不了微利局面,主要是由于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苎麻品种质量差,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一次栽种、多年受益。但由于苎麻产区大多为落后的丘陵地区,绝大多数苎麻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耕地上,且零星分散,目前种植的品种“细叶绿”何年传入已无法考证,不仅株矮、茎细、产量低,而且品质差,纤维细度一般在1400支左右,低的不足800支,剥麻费工费时。加上苎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管理粗放,近10年亩产一直在115公斤上下徘徊。这种品种一般多用于纺织32支纱,最多只能纺出48支纱,而且手感差、有刺痒感、易起皱,极大地限制了苎麻纤维良好的穿着使用性能的发挥,也就限制了其市场地位,因而,市场波动时极易出现卖麻难的问题。
二、剥麻设备简陋,用工多、劳动强度大,苎麻生产难以扩大。剥麻是苎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时间要求紧,技术要求高,但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上千年的手工技术,普遍使用简易手工刮麻器,只能满足每家每户小面积种植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剥麻手工操作效率低,且头麻收获与早稻田间管理、中稻田耕整理,二季麻收获与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争季节、争劳力。因此,靠农民自己种植、收获,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剥麻,一户最多只能种植2亩苎麻。由于苎麻不能及时收割剥制,严重影响纤维品质提高和下季苎麻产量。据华中农业大学彭定祥教授调查,在苎麻的适时收获期间,早收比迟收的苎麻纤维细度提高48.9%-69.5%,以单纤维细度1800支为例,收获期每推迟一天,纤维细度下降100支。此外,精干麻生产基本上处于半手工作业状态,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残胶率高、硬条并丝严重,同时由于使用强酸、强碱、高温高压煮练等苛性条件,致使部分纤维素纤维分子链断裂、结晶度增高,造成精干麻制成率低、刚性强、织物手感粗糙等问题。
三、苎麻价格波动大,效益差。由于全国苎麻种植面积较少,市场放开较早,价格由市场形成,原麻收购价格最高时达9元/公斤以上,最低时不足4元/公斤,每亩苎麻收入460-1035元,高低相差一倍以上。据湖北省农业厅调查,一个熟练的壮劳力,每天剥麻10-12个小时,也只能剥原麻10公斤左右。原麻的剥麻工钱为2.4-3.2元/公斤,每亩需支付剥麻工资276-368元,在苎麻市场价格降到5元/公斤左右时,农民除去肥料等其它开支后基本没有效益。
四、苎麻纺织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我国最集中的苎麻纺织加工企业分布在湖北省咸宁市,有湖北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咸宁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嘉鱼富仕纺织有限公司、赤壁市车埠麻纺厂等5家麻纺企业。据中国纺织品出口商会的有关统计,这5家企业中有四家跻身全国苎麻纺织品出口企业50强,其中湖北银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国同行业榜首。目前,5家企业拥有长麻纺锭约占全国的1/8,短麻纺锭约占全国的1/3,年消耗原麻3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6,纯麻、麻棉混纺、麻化纤混纺纱线年产量2.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但纺织机械设备陈旧,有些设备甚至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工艺水平低,产品类型单一,结构雷同,档次不高。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普梭11-12支麻纱、优质纤维也只能纺36支,最高纺48支。虽然全球9成以上苎麻及纺织品均来自我国,但我国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多是麻纱和坯布。面料、服装服饰、装饰用布、保健织物等最终消费品生产几乎是一片空白,初级产品销售,附加值低,在国际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
五、苎麻加工环境污染严重,污水处理成本高。在手工打制过程中,从麻杆上扯下来的鲜麻皮用净水浸泡几小时,打下的麻壳和其它粘附物,进入流水,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阶段苎麻的脱胶多采用高温蒸煮、捶打、化学脱胶,不仅对苎麻纤维造成损伤,而且成本高,纤维散乱,成纱率低,污水处理费用高、难度大,易导致局部地域环境污染。利用化学脱胶工艺,虽然生产的精干麻能满足苎麻梳纺的要求,但存在脱胶流程长、工序繁锁、能耗大、环境污染等缺点。据银泉纺织有限公司介绍,1.63吨原麻生产1吨精干麻,每吨精干麻的加工成本3500元左右,其中污水处理成本500元左右。
有关专家指出,要让作为“朝阳产业”的苎麻产业成为高利润的产业,必须要从种植、加工、污染处理等方面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贯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