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江苏仪征化纤公司传来信息,SARS疫情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阻在先,服装厂接不到订单不进面料在后,接着就是化纤产品库存增加、价格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2002年纺织品出口达626.8亿美元,接近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 0%,纺织这个贸易大户带动起了许多相关的化工企业。而从今年4月下旬开 始,美国厂商要求从中国出口的面料和纺织品在港口停滞一个月。一些欧美国家甚至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考虑从中国进口任何纺织品。而销往中东地区的纺织品,每个集装箱的“检疫”费也要增加数千美元。
我国化纤产量20年来翻了4番,2001年全国化纤产量达到828.3万吨,已占世界化纤产量的1/4 。化纤在我国已经占纺织纤维的60%左右,而绑在纺织这辆战车上的化纤企业今年同样会受到冲击。而绑在这辆战车上的不仅仅是化纤厂,还有印染助剂和染料企业。我国现有印染助剂生产企业100多家。按2001年统计,年产量达50 00吨以上的企业有20家。保险粉、增白剂、扩散剂、吊白块、固色剂等都是代表性产品。
由于纺织产品的出口受挫,相关化工企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在与纺织业“同甘共苦”的时候,企业应认真思考,从冲击中找到希望和方向。
何不利用这个时候调整一下自己的定位?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历来以大规模、低价位取胜,这对于相关的化工企业来说似乎无法逆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试想,如果我们的化纤不断出现更高科技含量的纤维,那势必会对纺织面料带来质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染料、助剂更多一些环保性和多功能性,也同样会改变纺织品“ 大路货”的形象。从这点说,相关企业不应仅仅依附于纺织业,而应该以自己的发展去提升纺织业。能做到这点,化工就会在纺织的困境中助上一臂之力,一荣俱荣。(胡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