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有雨有彩虹有苦有乐有成功——中国棉纺织业豪迈走过2003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全国先进工业协会。2003年,尽管战争、非典、棉价暴涨等因素接连影响,棉纺织业生产和出口仍然保持增长,1~11月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480亿元,同比增长26.93%,利润总额为58.93亿元,同比增长26.99%,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创汇243.7亿美元,同比增长24%。
全面服务行业
2003年棉纺织协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领导下,以更好的服务企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为工作宗旨,及时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我国棉纺织行业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对策及建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由国家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主,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大中城市的国有资本正在逐步退出棉纺织领域;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计划经济向市场化推进,棉纺织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市场化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棉纺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必须与时俱进,要从行政主导型进入到依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新阶段。如果仍用行政办法控制总量,实施“不增加一个新锭子”的政策和只有“砸旧锭子才能上新型技术装备”的政策已不合时宜,不符合国家和产业发展趋势。为此,棉纺织行业协会从加快调整、技术进步、棉花政策、西部发展等方面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建议。
10月,棉花原料市场风云变幻,新花上市推迟,原料资源缺口扩大、不法棉商炒作导致国内市场棉价日益上涨,比同期国际棉价每吨高出千元以上,为了确保国内市场的正常供应和出口市场不萎缩,确保棉农长远利益,棉纺织行业协会积极协调:通过国家发改委呼吁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缓解棉花供求矛盾;增加2003年进口配额,将2004年棉花进口配额提前发放给企业,并增加2004年棉花进口配额,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用棉,同时补充工业库存;在棉花进口配额分配中提高非国有贸易分配比例;要求使用进口棉配额的国有贸易公司已购棉花不得囤积惜售,立即投放市场。还未使用的配额,暂时收回给纺织企业再分配;加强对棉花加工、流通市场的质量监督,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努力下,国家批准了2003年追加5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缓解了棉花供求矛盾。
进入四季度以来,棉纺织形势受棉花价格上涨、国家出口退税下调及美国将对我三种纺织品实行“特保”,行业协会经过大量调研,通过纺织工业协会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写出《关于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棉纺织(色织)行业影响的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关于延缓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时间;放开棉花进口,取消棉花进口的配额限制;采取措施平抑棉价并使国内棉价完全与国际接轨;支持出口专项技术贴息贷款,尽快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棉纺织企业目前实行的“高征低扣”的政策改为“平征平扣”;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到位,解决异地出口退税的矛盾等六个方面的建议政策措施。
提出合理建议
棉纺织协会课题组提交并完成了《中国棉纺织战略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写;组织指导协会棉纺织信息网刊完成了《2002年国际棉纺织品市场状况分析》的文章;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要求,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的第15条款、第22条款修改,增加了第26条款(高新纺纱、织造技术设备);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修订)》中的技术规格进行补充修订。提出细纱机、并条机、粗纱机制定指标,允许免税进口;
根据国家名推委文件精神,协会起草了棉纺(色)织行业名牌产品申报材料,同时按名推委的要求,对棉纺织纱、布、色织布、牛仔布四类产品中各10名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进行了有关数据调查、收集、整理上报了国家名推委。此外,根据国家名推委的要求,编写了《中国名牌产品(彩棉纱系列)评价体系编制说明》,参加了对彩棉纱“申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各项的分数分配细则、参加彩色棉纱专业委员会的评审等有关工作。
与此同时,配合纺织工业协会,为美国贸易委员会代表团到华调查进行相关准备;针对《曼谷协定》第三轮谈判中对印度出价方案意见,提出“出价优惠幅度”的意见;针对《多哈宣言》2020年后的零关税,提出棉纺织行业中纱、布的2008年、2010年、2020年的平均税率水平;根据国家海关进出口税则提出增补牛仔布及纺纱机税则号的意见;函审“加工贸易单耗标准”(涤棉坯布、纯棉坯布加工贸易单耗标准;涤棉纱加工贸易单耗标准,腈纶色织布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并提出有关建议;根据商务部要求编写《纺织品出口中长期战略》的报告,提出棉纺织(色织)行业产品出口的政策性意见等。
增加信息沟通
2003年9月,棉纺织行业协会与浙江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联合主办了《2003年中国杭州、棉纺织市场与技术论坛》,在国内棉花价格大幅度上涨,纺织品成本迅速攀升,产能继续扩充、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印巴国家的权威人士,分析中国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棉纺织经济与市场运行形势、国内外棉花市场供求形势,解析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程度,棉纺织技术发展新趋势。
10月,棉纺织、色织、印染协会及棉纺织印染调研中心共同主办召开了《2003年全国棉纺织、色织、印染产品开发年会》,协会理事长作了“加速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专题报告。年会邀请了11位棉纺织、色织、印染行业的专家做专题报告,会议进行了产品展示与评比,送样433块,评出91个优秀创新奖,107个优秀设计奖。
11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由中国棉纺织(色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承办,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棉纺(色)织发展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研讨全国提升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开幕式上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继续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也将给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但是要注意到,目前国内棉花资源遭受自然灾害、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出口退税率下调等都会加剧市场优胜劣汰的力度,国内企业应特别注意调整投资结构,迅速把投资重点放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来。中国纺织工业在新世纪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会还邀请了国内外有关棉纺织、色织行业及产业链的知名专家、学者及领导分别在大会做了专题报告,使代表们了解了国内外棉纺织发展趋势和新动态。同月,“全国浆料和浆纱技术2003年会”组织召开,会议围绕“高质量、多功能、少组份、系列化、少用或不用PVA、大力开发绿色浆料”主题,引起企业共鸣。
12月,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武汉共同举办了“全国棉纺织市场形势及其对策座谈会”。围绕进入新棉花年度以来,棉花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让企业了解国内外棉花资源现状,棉纺织发展趋势和新动态,引导企业认清当前形势,加快企业调整,加强行业自律。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对当前棉纺织品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及讨论,大家认为国内棉花供求确实存在缺口,但全球棉花资源有保障,国家将通过宏观调控加大进口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还就如何确保棉纺织企业用棉,维护棉纺织行业的正常运行,就取消配额限制、加快改革分配配额机制、尽快建立棉花期货市场、提倡企业进一步加大化纤用量、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利益达成了共识。
搞好咨询服务
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棉纺织、色织企业造成的大量海外订单流失的影响。棉纺织行业协会立即展开了“非典”对棉纺织、色织企业生产影响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0家企业中,收到70%左右的反馈,使协会有针对性地分析企业现状,为领导决策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比如,针对企业反映,出口退税迟缓,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生产经营造成困难,协会就及时对棉纺织、色织出口大的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把这些情况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同月,棉纺织行业协会还配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对全国重点棉纺织企业的主要纺织专业设备进行了调查,为掌握和了解纺织设备实际情况提供了依据;还有为了掌握全国色织布、牛仔布的生产状况,为搞好行业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协会正在进行全国性色织企业摸底调查,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2003年,棉纺织行业协会还参加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对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调研、咨询和评估工作,最后形成并提交了两份正式材料。同时,向咨询小组提供了有关棉纺织行业的国内外市场及与下游行业互相关联的分析材料。参加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对广东省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咨询调研工作,完成了《广东省棉纺织(色织)企业竞争力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棉纺织、色织协会在帮助企业(涉及河北、湖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做了许多技术服务及咨询工作,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协会的队伍中来。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棉纺织行业协会成功同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在青岛和无锡两地举办了《美国高级棉花代表团访华研讨会》;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了《2003年中国国际棉花会》;《中国棉花协会》于2003年9月成立,棉纺织协会参与了组建,其中棉纺织企业会员单位占17%左右。此外,协会主办了国外机关报型全自动气流纺纱机、半自动气流纺纱、涡流喷气纺纱、金属针布、紧密纺纱机等多种技术交流会,为企业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