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最后一天,重庆市几十位专家、学者、纺织界人士、地方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共话重庆市纺织发展大计。记者从这次“重庆纺织工业发展研讨会”上获悉,连续亏损多年的重庆棉纺织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东风劲吹,结合主城区的“退二进三”改造,今年将是重庆市纺织行业深化改革的最好时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棉纺织企业。面对难得的机遇,与会的国有纺织企业代表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大加快纺织国企改革力度和步伐,尽快实施跨地区、跨隶属关系的纺织国企重组。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纺织系统不断深化改革,把一个纯粹公有制的工业系统逐步改成为国有、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系统。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约为30%,且主要集中在棉纺、麻纺、印染行业;民营和股份制纺织企业所占比例约为70%,主要集中在针织、色织、复制、服装等行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占总数3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特别是棉纺织企业,近年来,改革进程缓慢。虽然企业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产权制度及运行机制是“换汤不换药”,基本上没有改变,因而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营困难。2003年1~9月份,重庆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赢利4672万元,而24户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亏损6388万元,其中国有棉纺织企业亏损4352万元,是重庆市纺织系统亏损的“主体”。但是,正是这个亏损的“主体”行业集中了重庆市棉纺织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是重庆市纺织系统生产“三高”产品、出口换汇、民营纺织业用纱供应的主力军,重庆市民营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主体”的带动。所以,通过改革,盘活这些企业的资产十分必要。 2003年下半年国内棉价飙升,加剧了棉纺织企业的亏损,也促使棉纺织企业“重新洗牌”提前到来。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重庆市国有棉纺企业全面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2004年是结合主城区“退二进三”改造,实施合理重组的难得时机,同时它也是全系统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与会代表同时指出,该系统的改革还有不少的困难:其一是这些企业分属各区县和控股公司,隶属关系不同;其二是个别城区就盘活这些国有棉纺织企业资产存在不同看法,把局部利益看得过重,忽视了全市工业结构的合理配备,实施中操作简单化,不利于重庆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庆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袁开元强调:重庆市纺织原料丰富,人才济济,有国内外广大的传统市场,只要尽快完成行业重组,重庆纺织业是大有作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