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一年来,面对非典疫情、原料价格上涨、伊拉克战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不利因素,全行业上下一心,积极应对,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在2003年即将过去之际,本报和《中国纺织》杂志社、粤华纺织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粤华杯2003年中国纺织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旨在对一年来纺织行业大事进行回顾和总结,也力图对行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3年已经过去,2004年更令人期待。新的一年,纺织行业虽然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利因素更多,行业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只要继续坚持结构调整,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纺织行业2004年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新闻放送:
2003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新闻背景分析:2003年,出现了很多影响纺织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棉花和化纤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等,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行业经济每一阶段的运行都超过预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1月份,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56.69亿元,同比增长24.04%;产品销售收入10904.22亿元,同比增长24.04%;出口710.09亿美元,同比增长26.62%;利润总额372.27亿元,同比增长29.55%。预计全年经济效益可达400亿元,出口超过780亿美元。
在如此困难的形势下,纺织行业今年仍能取得如此成就,意义非同一般。这充分说明了多年来一直坚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纺织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随着入世效应的逐渐释放,我国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不断提升,其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特别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逐步接轨,更使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现。可以说,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已进入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轨道,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新闻放送:
2003年棉花生产受灾,价格暴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棉价上升,行业协会引导企业调整品种结构,降低成本。
新闻背景分析:2003年,受到棉花产量减少、纺织需求拉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一直呈直线冲高势头。非典期间虽曾有小幅回落,但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棉价又恢复了暴涨势头。受气候影响,今年国内各主要产棉区大面积减产,新棉上市后一个多月时间棉花价格更是呈现“井喷”式攀升态势,涨幅高达50%。棉花高价位运行,给纺织企业,尤其是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许多企业陷于减停产境地,国内近40%的轧花厂、棉纺厂濒临倒闭,棉纺行业承受着自压锭调整以来最严重的考验。
面临不利局面,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农发行、中国人民银行、供销合作总社等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利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平抑棉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根据行业实际,建议国家改革棉花管理体制,提前取消棉花进口配额等。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减少用棉量,多用化纤等其他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纺织企业临危不乱,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不利影响。据对部分重点企业调查显示,市场用棉比例下降10~20个百分点。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棉纺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1~10月,棉纺织业各环节均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双增长。
据了解,为避免明年棉花价格继续上扬,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继续做好总量平衡和市场监管工作,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和预警系统,抓好明年棉花生产工作,未雨绸缪,力争将棉价波动对纺织行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新闻放送:
纺织行业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医用纺织品开发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新闻背景分析: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作为国际依存度较高的行业,纺织行业受到的冲击更是不言而喻:出口受阻,内销不畅,许多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面对不利局面,纺织行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一手抗击非典,一手发展经济”,同时,全行业放眼长远,积极研究后非典时期的发展策略,至年底,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不仅未受太大影响,反而有了突破性进展。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纺织企业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全国各地一些纺织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医用床单、床罩、毛巾等防治非典用品,很多企业都是24小时生产,为防治非典、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使生产的医疗用品更安全实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积极和国家质检总局就医疗用纺织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统一,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家用纺织品协会、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也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企业研究生产统一标准的医疗、防护用品。这一系列的活动,也间接地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家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