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我国棉花市场供求关系趋紧,价格大幅上涨,前三季度棉花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1%,引起了国内各方对棉花价格走势的高度关注。为此,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针对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调查资料和棉花价格上涨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棉花价格上涨的原因
产量波动是棉花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2001年棉花产量达到532.4万吨,比上年增长20.5%,棉花市场出现严重供大于求,棉价低迷.2002年棉花播种面积大幅调减62.6万公顷,调减13%。受此影响,棉花总产量只有491.6万吨,下降7.7%。新棉上市后棉花价格即呈上行态势。2003年棉花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但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国棉花总产量预计为487万吨,略低于上年水平。产量不如市场预期,诱发棉价上涨。
棉花需求快速增长,产需缺口扩大。2000年以来,我国棉纺行业生产与出口形势持续看好,棉花需求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棉花需求突破500万吨,2001年达570万吨,2002年达640万吨。2003年棉纺行业内需和出口强劲增长,加之SARS疫情导致医用棉消费增长,初步测算全年棉花消费总量将达660万吨,国内棉花市场产需缺口扩大到170万吨以上。根据WTO的相关协定,2005年起全球纺织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我国纺织品出口看好,2004年国内市场对棉花的需求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棉花库存下降。国内市场受到产量下降和需求增长的双重压力,棉花供需缺口主要靠动用库存平衡,导致期末库存逐年下降。国内棉花市场供求形势出现新变化,购销双方行为发生改变导致棉花价格走高。
二、棉花供求状况
由于大量纺织企业和棉花购销企业参与棉花主产区的收购市场,与当地供销企业的棉花收购形成竞争局面,棉花收购竞争加剧。部分棉商为了收到更多的棉花,竞相提高收购价格,棉农售棉的选择余地增大,从机制上扼制了垄断性经营存在的“压级压价”现象,增大了棉农讨价还价的砝码。据棉农反映,现在他们销售棉花的买卖比以前公平多了,2003年,出售棉花的价格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进口棉花到岸价格上涨。世界棉花市场行情与价格走势对我国国内棉花市场的影响相应增大。世界棉花产量恢复性增长,但受欧洲大旱的影响,棉花产量低于早先预期,预计为2006万吨。棉花消费2127万吨,需求大于产量。期末库存降至689万吨,约占年度消费的32.4%。世界棉花市场即期需求连续两年大于当年产量,期末库存大幅下降。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棉花到岸价格达1269.17美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22.3%。世界棉花市场行情变化是国内棉花价格回升的重要条件。
三、 棉花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对棉农增加收入有利。2003年前三季度棉花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1%。2003年棉农从棉花销售中获得的收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抬高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对棉纺行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棉花生产价格上涨30%以上,集贸市场价格涨幅在40%以上,必然相应加大棉纺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赢利水平。研究表明,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实现了棉纺加工企业与棉花种植生产者(棉农)的直接对接,抛开了中间流通环节的不合理经营,对降低交易成本有利。据新疆农调队调查,目前新疆棉花产业的利润分配情况大致为:种植:流通(含轧花):棉纺比例2:2.6:1,棉纺环节受益最低。不少棉纺企业面临涨势强劲的棉花价格,已感到吃不消,有的已经开始亏损。
对2004年国内棉花生产和供求形势可能带来一定影响。由于棉价高涨,棉农和棉花主产区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甚至计划成倍增加棉花种植。如果2004年产量大幅增加,价格势必下跌,受损害的还是棉农和棉花主产区。如何保持棉花生产的平稳运行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