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棉花价格剧烈波动暴露了我国棉花供销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专家认为,市场中的问题,最终只能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我国开发棉花期货商机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棉花供销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尽管纺织协会一直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但近两年库存减少,棉花库存已经从国家储备转换为社会库存,国家利用储备棉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很弱。利用国际资源平抑国内棉价,不仅要受进口配额的限制,而且进口手续复杂、周期长,紧急增加棉花进口配额远水难解近渴。
市场经济下,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政府在市场中的行政干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面对棉价居高不下的状况,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实施政府调控功能,希望借用相关的行政手段来熨平棉花市场的价格波动。可惜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棉花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制度性顽疾。
--涉棉企业缺乏应对棉价波动的手段。在上涨的棉价面前,棉纺织企业通行的应对措施包括:提前预测、大量储备;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棉耗,增加化纤等替代原料也成为棉纺织企业的另一应对措施。此外,由于内棉与外棉的价差较大,不少国内厂商加大对外棉的采购量。而产棉企业更多地是选择待价而沽。双方采取的手段无形中加大了棉价的波动,增加了经营成本,最终只能在被动中无奈地接受价格波动的挑战。
棉花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经济作物,也是我国纺织工业最重要的生产原料。但国内的企业普遍只在国内一个现货市场采购原材料,却要尴尬地面对国外现货、期货两个原料市场价格波动的挑战。特别是当棉花价格剧烈波动时,企业与政府都缺乏应有的避险机制,而国外棉花现、期货商则故意拉高棉价,倒逼国内的棉价。其中尤其以国外的棉花期货商为甚,利用期货的做多机制与杠杆效应,拉抬期棉的价格以推高现货价格,不仅造成国内用棉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与浪费,而且也使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国亟待建立起涉棉企业避险机制,完善棉花供销体系,以满足涉棉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源认为:我国应加快发展期货市场,力争成为大宗商品全球定价中心,以此转移国家风险。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应通过期货影响国际定价,这是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大事。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达到8000亿美元,这种大进大出的国际贸易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而开设相关的期货交易品种将充分发挥其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有利于转移国家风险,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是全球第一棉花消费大国,亦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服装大国,纺织企业纤维加工中棉花所占比重超过50%。虽然中国的棉花消费量在国际棉花市场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中国对国际棉价没有“表决权”。产棉企业因棉价剧烈波动,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下一棉花年度售棉困难。用棉企业为避免棉价持续上扬带来的成本上涨,不得不筹借大量银行贷款购买棉花、租借仓库,不但增加了财务费用、保管费用,还会因棉价波动而产生库存浪费。此外,用棉企业被动接受棉价还造成了行业业绩大起大落。尽快开设我国棉花期货新品种,实现期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引导全球棉价走势,力争成为全球棉花定价中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将企业推向市场,这必然带来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借助期货市场,产棉企业可开展套期保值,用棉企业可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采购,锁定原材料价格成本,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利用期货市场,涉棉企业可以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经营,既增加了交易品种,又减少了资金占用,降低了经营成本。
期货市场既可以用来套期保值,也可以用来投机炒作,期货市场本身蕴涵的极大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应在大力发展棉花期货的同时,从筹建阶段起就重视规范发展棉花期货,将未来的棉花期货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参考小麦、大豆等农产品期货交易模式,以规范的商品交易所为主要的交易市场,以期货公司为主要交易商,为广大涉棉企业提供合法、便捷的交易渠道,确保棉花期货健康、持续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