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程学院李加林副教授研制的“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高校科研课题真的含“金”! 浙江工程学院李加林副教授从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誉归来,他研制的“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代表着我国纺织领域的顶尖水平,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颁奖。由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六年空缺,因此二等奖含金量很高,今天,浙江工程学院在国家重奖300万元的基础上,再奖李加林100万元。
攻克织品色彩瓶颈 “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李加林副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的丝织工艺品享誉世界,但是近几年来,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种一直受困于色彩瓶颈,地位饱受威胁,工程学院的此项技术有“妙手回春”之效。
原来丝织物的色彩表现较为单纯,通常是要织出什么颜色的纹样,就要选用什么颜色的丝线。如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彩色织锦画,采用15把梭子,将l5种不同颜色的纬线织人图案,这在当今世界已是高难度的丝织产品。而“姐妹产品”彩色丝印,借用现代彩色丝绸喷绘技术,同纸张印刷一样,经过颜色与颜色的叠加,色彩种类已数以万计。在彩色摄影、彩色印刷、计算机喷绘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丝织品的确被色彩拖了后腿。
经过反复实验,工程学院“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课题组突破了两个丝织晶用色难关。
一是突破了“以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组织”的传统用色理念,利用有限的色丝、色相在经 纬交织时所产生的空间混合效果,达到丰富织物色彩的目的。红,黄、蓝、黑、白五种丝线 交织,理论上可以生成4500种色彩关系,使仿真彩色丝织构想成为现实。
二是不同的纬线色丝在交织中使经丝自动调节耗丝量,达到补偿平衡的结构配置方法,使得任何色彩的图案和绘画都能进行织造,为丝织工艺的发展解决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科研应用发挥奇效 彩色丝织的色彩终于能够向印刷品叫板了。目前,本项目成果已经应用于风景、字画人物肖像画等各类丝织工艺品,以及高档装饰织物、高档服饰面料的生产。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画面的精细度及色彩丰富程度,许多原先用传统的丝织技术难以制作的画作,终于可以通过丝织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它的风采。如新制作的大型彩色丝织长卷信《富春山居图),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边幅历史名作的笔墨神韵,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向全球限量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浙江巴贝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将新技术应用于丝织领带和装饰面料的开发和生产,仅一年就新增利税84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