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统计中心快报统计,2003年浙江省印染布产量达125.47亿米,占全国印染布总产量的49.92%,而在绍兴、萧山一些新建的工业园区,印染企业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已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浙江印染业至今发展势头不减。 集群效应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集群效应。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素有市场经营意识的浙江人如鱼得水,以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代表的纺织大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星罗棋布,遍及全省的市场网络,带动周边地区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形成前后衔接的产业链条。与中西部企业相比,这里贴近市场,信息快捷,市场上流行什么,企业马上就可以开发生产;物流通畅,链条完整,化纤、纺机、棉纱、坯布、染化料、助剂……这些与发展印染业相关的产业均已形成规模,在原材、辅料采购、品种的衔接以及运输费用等方面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工贸结合,龙头起舞,在市场发展中一批商业经营者(如中国轻纺城的商铺彩虹庄)凭借大量的市场信息,在经商卖布的同时成为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龙头,还有一些大的经营户,在搞面料贸易的同时自办印染厂,成为工贸型企业;专业化分工,服务健全,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市场上都可以找到,如曾经作到几千万元资产的绍兴金昌制版公司就是专门为印染企业提供花型样本的。这种前店后厂,服务配套,互动发展的模式及其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使浙江纺织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凡去过浙江的人对此都有深刻感受,许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更是自叹弗如。 全新理念 浙江印染业迅猛前进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活跃,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企业经营方式大部分都是合伙、个私、股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带有明显的家族化色彩。他们在经营上比较灵活,思想解放,观念全新,有着相当强的进取精神。在萧山,记者与一位民营企业家交谈,他从2000元起家,经过十几年时间,现在资产近亿元,企业也做得不错,但他十分低调、平和,说自己的企业发展速度太慢了。事实上,这样的企业放在中西部,很可能就是一个“星”,但在浙江比他大的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而使他有一种更强烈的进取精神。在绍兴,一个民营企业投资600多万元,搞信息化建设,吸引一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企业来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值得称道,他们非常重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吸引专门人才,借脑借力等方式进行产品开发。浙江印染企业的技术装备也不错,现在很多大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但在发展方式上往往是“滚雪球式的”,特别在起步阶段只要市场认可,有钱赚就行,一般水平不高,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很快更新设备,进军高档市场,赚大钞票。正是凭着这样的理念和气势,浙江人在不长的时间就撑起了印染业的半壁江山。 面向未来 印染业是耗能、耗水、耗电的大户,浙江省丰富的水资源对印染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但与此共生的水污染也是个大问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印染污水处理的问题,绍兴、萧山等地均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出资,有偿排放,集中处理的方式,兴建了大型污水处理厂,并采取放宽企业排放标准等措施,这无疑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为印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有专家指出,目前浙江印染业的发展存在“牺牲环境换取效益”的隐患和问题,在污水治理上,存在相当大的漏洞,不少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只是在有人检查时才开启使用,无人检查时则随意排放,更有甚者,污水不进管道,就近排向大海。尽管记者无从取证调查来进一步论证这些问题,但专家的忠告是值得重视的。为了保护人类最宝贵的生存环境,也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奖惩的力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关企业也要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专家们还指出,已拿下半壁江山的浙江印染业现在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今后的发展应注重“质”的提高,而不再是“量”的扩张。这些几乎被人重复了千百次的问题,真正做起来并不轻松,浙江人尚需再接再厉。 进入2004年,电力严重不足成为困扰浙江企业的第一难题,很多企业紧急订购发电机,还有的积极筹划建电站。但愿他们在忙忙碌碌赚钱的同时,能够面向未来,重新审视并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
(转载自 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