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Euratex)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对中国第35类纺织服装产品——短纤维制品及以短纤维制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实施“特保”的申请书。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对这个申请进行评估。 多方原因促使欧盟行动 欧盟方面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举动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首先在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过程中,与会的成员曾经签署了一个专项的纺织品服装协议,规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之下,全球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自由化。按照该协议,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将被取消。欧盟担心如果不在此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到那个时候,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将会被中国产品垄断。 其次,2004年是欧盟东扩年,从今年年中起,欧盟将从现在的15个成员国扩大到25个,而这新增加的10个成员国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保护成员国的企业与产品不被淘汰,成了欧盟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纺织品服装协会采取了行动,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申请,要求对中国第35类纺织品服装进口设限。而选择第35类产品的最主要原因是,欧盟从事这类产品生产的企业已经连续6年亏损。尽管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欧盟纺织品服装业之所以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加以限制,显然是将欧盟企业的不景气与中国同类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大增联系在一起了。 双方磋商已经开始 与此同时,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也在持续增长。数字显示,2002年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10.8%,其增长的幅度与中国从全球的同期进口增长幅度相比高出6.3个百分点,其中欧盟出口到中国的棉花增长幅度高达1137.9%,梭织服装、棉纱、丝线、羊毛纱线、植物纤维麻线等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由此看出,中欧双方在经贸方面互补性还是非常强的。 在双方贸易长足增长的同时,摩擦也时有发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欧盟就曾以“非法转口”为由扣减配额,并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实施反倾销措施;1992年至1997年,欧盟对中国的涤纶纱采取5年的反倾销措施;1994年、1996年和1997年,欧盟曾经3次对中国的棉布进行反倾销调查,但最终都通过磋商得到妥善解决。 通过磋商解决矛盾是最好的办法。据了解,此次欧盟纺织品服装协会在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第35类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时,也向中方进行了通报,而且中方已开始与欧盟进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