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棉花新增配额提前发放,数字将超上年已成定局时,按照惯例,春节后被收购的新棉就该大量上市,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如期出现——200多万吨棉花该出手了。
从去年12月至今,国内棉价虽然经历了盘整、下跌、徘徊的变化,依然和国际棉价有着2000元的落差。尽管棉花进口配额的追加将缓解用棉压力,但纺织企业已经明显地感到,从流通领域买棉花,尤其是高等级棉,依然很难。
高成本挤压出口通道
“收购成本过高是国内棉花销售迟缓的重要因素。”中储棉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新棉收购价在去年10月份达到顶峰,平均同比超过50%,涨幅过快,造成流通领域收购成本过高,我们不是不热卖,目前国际棉价不断下跌,国家又加大了进口配额的力度,手里压的棉花越多,心里越着急,但当初收购的成本实在太高,如果一点赚头都没有,我们出售确实很难。”很多棉花经营公司老总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了这样的想法。
新疆国营棉麻公司与民营棉花加工企业打起了价格战,在抢购风潮的推动下,新疆棉花收购成本从每担4元直线上涨到每担6.5元,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收购价。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这些产棉大省的收购成本都比上年增加了30%左右。“棉花最紧俏时,一天一价甚至一天三价”。专营棉花流通的浙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津松告诉记者。
收购成本过高,除了天气原因外,放开棉花收购、市场疏于管理、棉改不到位、人为炒作是现象后面的实质。有关人士如此分析。
流通中的200多万吨
相对于国家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准确消息而言,至今流通领域到底还有多少棉花,谁也拿不出准确的数字。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的准确数字披露,2003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511万公顷,7665万亩,产量481万吨,较上年减少1%。其中,新疆2002/2003棉花的年度产量为160万吨,比上年增加6.7%,占全国总量的1/3。有关人士分析新疆纺织企业自用30万~40万吨,还有100多万吨新疆棉花要运入关内,只是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棉花还没有运到。内地的棉花产量在300万~330万吨之间,从新棉收购至今,目前已经有一多半棉花被纺织企业买去,加上新疆要运到关内的棉花,目前在流通领域的总量大概在220万~250万吨左右。中储棉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棉花主产区看,山东棉麻公司、湖北棉麻公司、中纺进出口公司、新疆自治区棉麻公司这几家大公司加起来的储备有100万吨以上,其余的100多万吨分散在各地市级棉麻公司,以及一些小轧花厂和小经营商手里。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手里压的棉花越多,风险就越大。
该出手时就出手
3月1日晚6点,记者在办公室接到了湖北天门棉麻公司杨经理的电话,他是在《中国纺织报》上看到了“现在棉价怎么样”的系列报道后,专门打电话向本报咨询:现在是不是应该把手里的棉花卖出去,他担心再不卖连本都保不住了。
来自各方面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月下旬开始,国内棉价在小幅盘整后又开始下跌,2月26日,山西棉17500元/吨已少人问津,而4天前17800元/吨的山西棉还在不断被企业买进。与此同时,从2月26日开始,撮合交易已经连续4天全线跌停,10天以前18827元/吨的棉价,跌到了18000元/吨,棉价下浮800多元,除了大量进口棉到港对国内棉价继续形成挑战外,新增进口棉配额提前发放的消息是国内棉价下跌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价格再往下走,再过10天,我担心压在流通领域的棉花连本都有可能保不住了。如果撮合交易继续跌停,经营商的风险就会更大,手里有棉花的经营商应该认清这个形势,加快棉花的销售,不要再观望了。“我想,流通领域的棉花不会再在手里握很长时间了。”中储棉有关负责人称。
对此,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更是强调棉花流通企业要快加工、快销售,防止经营风险。看来,200多万吨棉花快出手了。 (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