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后,全国的棉花生产一直极不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和价格年度间大起大落,不仅影响了棉农的收入,也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来自江苏泗阳棉花原种场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立昶提出,国家应加强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力 度,扭转棉花生产波动的局面,促进棉花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1999年开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及价格每年的波动幅度都很大。1999年市场放开后,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至历史最低点。由于种植面积下降,2000年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扬。农民看到种棉有利可图,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2001年的棉花价格一路下跌,皮棉价格跌至7000-8000元/吨,籽棉价格只有1.2元/斤,极大地挫伤了植棉农民的积极 性,棉花种植面积再度陷入低谷。2002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6200万亩,比上年减少1000万亩。由于供不应求,国内外市场棉价上扬,皮棉价格一度高达1.4万元/吨。受2002年棉价上扬的刺激,2003年棉农植棉积极性再次高涨,植棉面积达到7662.7万亩,但是由于灾害天气影响,棉花大幅减产,总产量只有487万吨,去年9月开始棉价从1.2万元/吨迅速上涨到1.8万元/吨,涨幅高达50%。此后,棉价一直高位运行,至今年3月份仍维持在17000元/吨以上的水平。 据中国棉花协会分析,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将比去年增长10%-15%,达8400万-8800万亩,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点,新一轮种棉热已露出端倪。棉价上涨,棉农收益固然增加,但纺织企业却无力承受,一些棉纺厂被迫减产甚至停产,有些纺织企业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料,大量进口棉花又会促使国际市场棉价上涨,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随之传递到纺织、服装等下游企业。这种不良的产业现象最终损害的将是棉花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我国棉纺工业的良性发展及棉制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加强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棉花价格,促进棉花生产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世界上各大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某些环节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调控。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稳定棉花市场价格、促进棉花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1、建立棉花预警机制。科学、准确、及时的产前预测,可以帮助棉区地方政府及棉农解答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关棉花种植面积、收购指导价格等现实问题;可以使棉花购销企业在新棉花年度到来之前,提前对市场进行判断,对是否参与收购加工,规模多大等进行决策;可以指导用棉企业对棉价走向、市场供求以及购棉时机等进行判断,从而有效抵御由于棉价波动而形成的经营风险;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棉业管理、宏观调控及引导棉业的市场化进程和稳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尽快推出棉花期货,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用棉企业可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采购,锁定原材料价格成本,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涉棉企业可以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经营,既增加了交易品种,又减少了资金占用,降低了经营成本。开通棉花期货还有助于我国与世界棉花价格接轨,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棉价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据悉,有关省份和交易所已就棉花等期货上市问题多次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在市场条件、政策环境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作了充分论证。相关部门应尽快批准推出棉花期货交易。 3、实行信贷调节,银行监督。棉花价格过高时,农发行应减少或终止贷款发放,限制无序竞争等恶性市场操作。棉花价格过低时,除向收购企业贷款以外,还可以向棉农贷款。另外,要加强对棉花收购资金还款期限的管理,避免出现囤积炒作使棉价维持高位难以回落的现象。 4、充分发挥国储棉的调控作用。通过抛售储备或增加吸储平抑价格、稳定生产,保护生产者、流通者和用棉企业各方利益。对此,陈立昶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即在棉花市场价格过低时,国家贮备库及时用保护价进行收购,调节市场价格;市场价格过高时,及时适当抛售,平抑市场价格,从而控制市场炒作和人为抬价现象的发生。 5、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棉花市场开放较晚;棉花种植分散在一家一户,棉农信息不灵,下一年的种植计划往往主要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格决定,盲目性很大。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棉花生产发生剧烈波动。这次人大就有许多代表提出,各地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龙头企业建立棉花协会、棉花合作社等产业协会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专业协作的规模经济。 6、加强对棉花加工、流通市场的质量监督,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新华社提供 未经允许 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