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羊毛(绒)纤维的组织结构
1. 绒毛纤维:山羊绒毛纤维由鳞片层皮质层组成,没有毛髓。
(1)鳞片层:山羊绒鳞片呈环形,边缘较光滑,复盖间距经绵羊毛,鳞片密度每毫米70~80个/mm(一般细羊毛为60~70个/mm)而且鳞片紧抱毛干,张开角度较小。鳞片薄彼此紧贴,每一品种见到直绕和斜绕两种形状。
(2)皮质层:白绒、青绒的正、付皮质层呈典型的双边结构。紫绒正、付皮质层不呈典型的双边结构层,许多付皮质环绕于正皮质的四周,付皮质的含量也较低,仅28.8%(见1)。
项目 | 白绒 | 青绒 | 紫绒 |
付皮质层含量% | 37.49 | 36.33 | 28.81 |
(3)山羊绒横截面多呈规则的园形,比细支羊毛的园整度好。所以羊绒的光泽好,手感柔滑,这也是细羊毛所不具务的特点。
2.粗毛纤维:山羊绒中的粗毛和羊毛一样,是由鳞片层,皮质层和髓质层组成。粗毛大部份都有毛髓,髓腔比土种绵羊毛粗毛的小,没有扁宽大髓腔薄皮的死毛。在毛杆基部的鳞片呈光滑的细密的波形,毛杆上部鳞片边缘呈锯齿形。粗毛纤维鳞片复杂,虽均属非环状差异很大,除呈复瓦状排列外,还呈砌形排列,最内层鳞片对接而不从叠。山羊粗毛皮质层的正、付皮层细脆呈径向分布,正皮持在中央、付皮质在外围。 二、 山羊被毛密度(以细毛型与粗毛被毛密度进行比较)
1.根据12只成年羊母羊羊毛密度测定结果可知(见表2)细毛型平均3890根/cm2 ,粗毛型平均4767根/cm2 。因此,就纤维类型而言,细毛型的被毛密度小于粗毛型,粗毛型羊毛密度大,直接影响产绒量,是白绒山羊绒选育工作的主要指标。 表2
项目 | 细毛型 | 粗毛型 |
平均密度根/cm2 | 3890 | 4764 |
2.绒、毛产量亦是选育工作的主攻方向,根据607只大群羊测定结果(见表3--3),粗毛型是绒多毛少,细毛型是绒少毛多,说明发展粗毛型有利于产绒的提高。
表3 不同类型产绒量比较:
类型 | 只数 | 时间 | 产毛量(千克) | 产绒量(千克) |
细毛型群 | 345 | 74年 | 0.575 | 0.305 |
75年 | 0.425 | 0.305 |
76年 | 0.370 | 0.305 |
平均 | 0.457 | 0.35 |
粗毛型群 | 262 | 74年 | 0.265 | 0.405 |
75年 | 0.330 | 0.385 |
76年 | 0.295 | 0.385 |
平均 | 0.297 | 0.392 |
三、 纤维类型 从山羊身上抓下来的原绒由绒毛、粗毛、两型毛及死毛等组成。由于两型毛及死毛极少,一般均分为绒毛两大类。并且山羊绒主要是由30μm以下细绒毛和52.5μ以下的粗毛组成,30~52.5μm之间的两型毛极少,因此有利于分梳过程去除粗刚毛。
1.绒毛:30μm以下,有规则的卷曲,大多无髓,长度为20~60mm。
2.粗毛:30μm以下卷曲极少,大部分含髓质层,长度较绒毛长,60~100mm。 (转载自 中国羊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