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在ZA205i-190喷气织机上织造新型竹纤维、Modal和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工艺、设备及操作实践进行探讨。实践表明该生产工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竹纤维;混纺织物;喷气织机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着的追求已经从耐穿适用向良好服用性能转变。因此,利用多种原料混纺复合,改善面料服用性能是产品研制开发的方向。竹纤维混纺面料就是利用竹纤维与其它原料混纺开发出的优良产品,它具有吸湿透气、悬垂保形、凉爽舒适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夏秋季各类高档服装面料。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采用涤棉45/55精梳13rex作经纱,竹纤维、Modal与棉纤维混纺的14.7tex作纬纱在喷气织机上织造而成。
产品规格及工艺流程
1.1 产品规格
160cm l3tex (45/55)X [竹纤维/Modal/棉纤维(20/20/60) 14.7tex 523根/l0cmX 315根/10cm 1/1和5/1]交织的方格组织。
1.2 生产工艺流程
2 主要工艺管理和技术改造
2.1 原料选择及其性能
根据竹纤维手感滑爽、整齐度好,新型人造纤维素纤维Modal的湿强显著大于普通粘胶纤维的特点,通过分析两种纤维的物理指标(见表1),最终选用有光型1.67dtex x 38mm竹纤维、Modal,与棉纤维混纺。混纺后三种纤维可实现优势互补,充分体现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优势,所纺织成的面料,具有质地挺括等一系列优点。
竹纤维和Modal混和比例为50:50,将竹纤维和Modal混纺生条与精梳棉条在并条机上按40:60混并,最终纺成竹纤维:Modal:棉为20:20:60比例的混纺纱。
表1 竹纤维与Modal纤维的物理指标
2.2 纺部工序工艺特点
2.2.1 开清棉工艺
由于竹纤维、Modal纤维含杂很少,且整齐度好,刚性小,易扭结。所以在开清棉工序采用"多梳少打,多收少落"的工艺原则,降低各打手速度至开松适中,避免纤维过多损伤和纠缠。具体工艺:棉卷定量410g/m,棉卷长度32.2m,A006B打手速度为400r/min,A036C打手速度400r/min,成卷罗拉转速11.5r/min,综合打手速度850r/min。
2.2.2 梳棉工序
竹纤维、Modal纤维回弹性好,抱合力较差,为减少纤维损伤,降低生条中的短绒率,工艺宜"慢速度,轻定量,多回收,小张力",锡林与盖板隔距偏大掌握,适当加大刺辊与给棉板的隔距,选用较低的盖板速度,加大压辊压力,减小喇叭口径。故选用生条定量17.35g/5m,锡林转速340r/ min,盖板速度176mm/min,道夫速度17r/min,锡林至盖板五点隔距0.3、0.3、0.25、0.25、0.3mm,刺辊至给棉板隔距0.28mm,生条重量不匀率为3.5%,生条棉结2-3粒/g。
2.2.3 并粗工序
将精梳条与竹纤维、Modal条进行三道并合,采取"大隔距,中张力,多并合,降不匀"的工艺,具体见表2。
表2 并条主要工艺设计
粗纱工序采用"重加压、慢车速、大牵伸、大隔距、小张力"的工艺,定量4.3g/10m,捻系数为84,加压量25x16x20kg/锭,前罗拉速度192r/min,罗拉隔距为26X 32mm,锭速595r/min。
2.2.4 细纱工序
采用"紧隔距、小钳口、低车速"的工艺路线,锭速12840r/min,罗拉隔距18X 26mm,钳口隔距为2.5mm,总牵伸倍数28.3,捻系数320,并选用中弹中硬涂料胶辊,减少罗拉皮辊的缠绕。
2.2.5 络筒工序
竹纤维、Modal纤维表面光滑,且具有少量油脂,与棉混纺时摩擦力小、抱合差,故在络筒中依据"轻张力,小伸长,保弹力"的原则进行加工。槽筒转速1800r/min,电子清纱,镀铬张力盘,张力盘重量为8g
2.3 织部工艺技术要点
2.3.1 整经工序
选用GAl21-180高速整经机,变频调速、液压刹车、红外线断经自停。该工序以少磨保伸为关键,"中车速、中张力",要求"张力、排列、卷绕"三均匀。为减少经轴之间差异,使张力差异最低,采用双排后伸缩筘,并将整经架退绕张力分成上、中、下前后5段共15个张力区,对各区分别配置不同的张力值,主要工艺参数:整经车速300r/min,边纱张力另加2cN。
2.3.2 浆纱
针对CVCl3tex涤棉混纺纱特点,浆纱选用德国产S432双浆槽祖克浆纱机。该机具有各区张力单独控制、锡林烘燥温度可人为调节和压浆辊压力值随车速变化的优点。根据倒比例涤棉纱的特性要求,考虑此品种经密较密,经纱在上浆后,毛羽贴伏要好,经纱张力均匀、伸长要小。故采用"中车速、中张力、保伸长、大回潮、重渗透"的工艺,上浆运用双浸双压双浆槽,并选用二高一低的浆纱工艺,最终达到贴伏毛羽,提高织造开口清晰度,减少经向断头的目的。
浆料配方:
PVA 50kg,变性淀粉25kg, AD 10kg, SLMO 96.4kg,防霉剂 NL-4 0.3kg
浆纱过程中,各区张力控制是关键。针对涤棉纱特点,选用退绕张力450N,干区张力990N,进纱张力260N,托纱张力1210N,湿区张力370N,卷绕张力1200N。
为便于渗透,可以适当加大浆料浓度采用高压上浆,较低粘度上浆等措施。
浆纱工艺参数如下:
上浆率10%, 回潮率3%~4%,伸长率在0.8%以内,浆槽粘度8.5-9s,浆槽温度95℃,烘筒温度在110℃以内,第一道压浆辊压力5kN,第二道压浆辊一速压力为4.5kN,二区速压力为17-18kN,卷绕线速度控制在45-50r/min。
2.3.3 织造工序
该品种为新型方格面料,且纬纱是三种纤维的混纺纱,在布面上易产生纬缩、跳纱等织疵。因此,选择带有GD-50机械多臂的ZA205i-190喷气织机上制织。该新型织机性能稳定,品种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制织小提花、方格布等复杂组织。具体工艺参数如下:
开口时间 300°;
后梁高度 70mm;
停经架高度 4格;
织机转速 500r/min;
边撑垫片 2mm;
变换齿轮 50TX 97T;
设定张力 1800N;
主喷起讫时间 85~192°
主喷第一纬 85°;
钩脱时间 75~192°;
钩脱第一纬 85°;
辅喷起讫时间 第一组80~160°;
第二组100~170°;
第三组130~220°;
第四组160~260°;
第五组180~280°;
左剪剪刀时间 14°±2°
主喷压力 0.26MPa;
辅喷压力 0.38MPa;
相对湿度 76%-78%。
开口量第一页由原来82mm增加到86mm,以后每页在原来开口量基础上增加4mm,综框高度第一页110mm,以后每页降1mm。
除进行以上工艺参数设定外,还针对制织该新型面料易出现纬缩和跳纱的问题,在喷气织机上将纬纱张力器的张力适当加大,储纬器间距由原来0.8mm缩小到0.6mm,将纬纱到达时间由原来240°土5°提前到225°±5°,并保证左右剪刀锋利度。在不增加断头前题下,适当加大上机张力,将上机张力由正常1600N提高到1800N,后梁高度适当降低。保证纬纱飞行平衡,以防废边侧纬纱起圈,将最后2至3只辅喷咀角度由原来4°调整到2°,并将废边侧辅喷咀间距由原来80mm调整到65mm,增强气流对纬纱的握持。同时,确保在引纬时,纬纱在出纱侧必须有足够的飞行时间,否则会因纬纱受阻而产生扭结,形成纬缩。对此,将开口时间由原来的290°推迟到300°,这样可使梭口闭合推迟,保证纬纱飞行平稳,并将第五组喷射时间250°推迟280°闭合,以使纱尾始终处于伸直状态,直至纬纱完成废边交织,对纬缩降低起到控制作用。
4 结 语
竹纤维新型面料服用性能优越,市场前景看好。但在织制该新品时,减少布面纬缩、跳纱等织疵,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是关键。因此,在加强技术攻关的同时,必须强化日常设备、工艺和运转操作管理,不断提高织造水平,保证该品种下机一等品率达78%以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张玉清(1965-),男,山东青岛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纤维集合体成型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